中国企业资金紧张 避险已成为企业的首要选择
太钢集团今年活期存款资金存量比往年高了10亿元左右。而中部地区某国企能源集团财务公司负责人则表示,今年以来,企业的资金多用于还贷款。央行日前公布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最引人注目的是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呈现的剪刀差进一步创新高。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提出,从M1和M2的货币逆剪刀差趋势看,大量的货币发行出来以后并没有能够迅速地拉动经济,也就是企业没有进行有效投资,M2增速因此没有提高,这些钱一直停留在企业的活期存款账户上,使得M1增速提高,形成了M1和M2的逆剪刀差,也就是形成了企业的“流动性陷阱”。
中国的钱去哪儿了?货币为什么都趴在活期账户里不动?流动性陷阱问题近期成为中国财经界的热门话题,而如何将货币“活化”,引导货币“脱虚入实”,已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记者近日兵分几路,走访了全国各地十余家不同类型的实体经济企业和金融机构,调查发现,在实体经济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是流动性宽裕,但资金宽松的企业不愿意投资;另一方面是资金紧张的企业融不到资。资产荒引发的投资纠结和不安全感导致的避险情绪纠缠在一起,再加上高企的融资成本,成为引起中国资金大动脉“阻塞”的根本原因。
避险成为企业首要选择
“收益高有风险,收益低不如先把贷款还了。”上述国企能源集团财务公司负责人说。
他告诉本报记者,该企业集团去年扩大了光伏发电和风电站的投资规模,公司在主营业务的布局力度没有放缓。但今年以来,这家企业的资金多用于还贷款。
太钢集团某财务公司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原来煤炭企业不需要提前备储,到期转贷或者到期发债转贷即可。但今年,已经有17宗在岸市场债券违约事件。在这一大背景下,部分煤炭企业到期还债规模高达百亿,为解决还贷压力,企业会累积资金用于尽快还款,这也造成煤炭、钢铁企业活期存款上升。
本报记者发现,在产能过剩行业,这种做法很有普遍性,企业通过增加自身的活期存款存量,以应对还贷压力。
另一种情况是,在经济放缓所带来的经营压力下,部分企业更多倾向于加快短期资金周转来避险。
杭州犸凯奴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伟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今年企业资金宽裕度不如往年,原因是公司将原本6个月的账期调整为4个月,以提前结款帮助上游供应商解决资金链紧张的问题,避免产业链链条对企业自身产生负面影响。
周伟说,这相当于服装产业供应链之间的资金调剂,近两年服装行业企业只要能正常周转,活期余额都不会太多,否则说明上下游关系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