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罗昌平说虎嗅收保护费?

    燕子李三

    就在昨晚,我两千多人的微信朋友圈挺热闹,好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朋友和媒体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标题叫《【记者内参】打击假新闻的困境》。里面有一段写到——

    虎嗅收保护费
    虎嗅收保护费

    “罗昌平近日在暨南大学的一场演讲中指出,现在媒体创业表现较为优异的虎嗅网,其所有的商业模式就是公开收取保护费,关注的主要目标就是BAT新闻,百度、阿里跟腾讯,以广告投钱公关运作的方式处理三家公司正面和负面的信息。”

    因为我也向虎嗅投稿过,有些文章在那里发表了出来,认识虎嗅的人。有朋友直接微信里问“虎嗅真的收保护费啊?”我不是虎嗅的员工更不是管理层,也没有就此调查、查证过,所以真的不知道。但是我看这篇文章是参差计划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恰好此前因为接受过参差计划的新闻志愿者采访,就联系他们,才知道文章的作者Tessie也是新近加入他们的新闻志愿者,他们把她的微信号推荐给我,我就加上了。

    可能是突然引起很多关注,Tessie很快在微信里跟我说话,说方便的话给我打电话过来。时间已经是深夜了,但事发突然,我也想了解到底怎么一回事,就给了她电话号码。她在电话里说自己姓田(作者注:出于尊重,全名隐去),后来我又得知她去年刚毕业,工作差三个月才一年,目前供职在北京一家媒体,最近刚刚加入参差计划做新闻志愿者。

    她说写这篇文章,是转述了罗昌平当时说话的录音稿。我问可以看到录音稿和录音吗,她说有。不一会儿,她和参差计划团队的人就把录音稿和现场录音发到我邮箱了。这时我知道了罗昌平是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院做了一场演讲,演讲结束后,有一个听众提问——

    “罗昌平老师你好,我想问一下就是,最近中宣部等9个部门表示要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打击网络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事件,您认为是否有以新闻打假之名控制舆论、控制媒体的监督权和控制舆论的可能性,如果有的话要怎么防范,谢谢。”

    罗昌平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谈到了虎嗅,说了这样一段话——

    “打个比方,我们知道的最近有两个媒体的创业,一个是钛媒体,是我一个前同事赵何娟去创办的,还有一个虎嗅,它是针对于公司人,尤其是IT互联网这部分人的一个定位。赵何娟因为是从财经财新出来,很有理想主义,坚决不收保护费,……(听不清),那么肯定不盈利,日子很紧。虎嗅网所有的商业模式就是收保护费,它关注的就是BAT新闻,百度、阿里跟腾讯,死盯着这三家不放,所以虎嗅有一段时间集中报导阿里的负面,然后阿里跟它谈,我给你投钱或者广告,以后虎嗅就转向说它如何好,这和公关方式差不多。”

    虎嗅收保护费
    虎嗅收保护费

    于是,Tessie在写作《【记者内参】打击假新闻的困境》的时候,就转述了罗昌平的话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她自己也承认——

    “确实我在撰文的时候没有考虑周全进行第三方取证,而且来源也没有写的十分明确,但初衷只是在引用转述观点,提出打击假新闻存在困境的一些可能性,只是在展示被引用者的观点,而非对他的观点进行认可或者赞同。”

    两种假设:1、如果罗昌平的话属实,Tessie用来作为文章一个观点的依据,那是十分有力的。2、如果罗昌平的话不属实,Tessie的《【记者内参】打击假新闻的困境》这篇文章也就本身存在虚假内容,“打击假新闻”就成了“打自己脸”。而这一切,只需要第三方取证或者客观原文引述罗昌平的话并在文中表明来源何处,就可能没有问题了,可惜Tessie没有这样做。

    Tessie的《【记者内参】打击假新闻的困境》这篇文章字数12862字,发布在参差计划网站的“记者内参/观点”栏目,同时在2014年4月10日(昨)晚的同名微信公众号多图文消息的第三条位置发布。在昨晚深夜引起较大关注后,参差计划团队内部应该是展开了很多讨论的。

    根据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资料性词条显示,参差计划这个团队是由康夏、曲喆、郭青昊等五位当时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在2011年8月创办,目前定位是一家多语言的新闻翻译网站,它把网友的讨论与翻译,把外国媒体的观点展示给中文读者,以人文社科与政治事务为主要内容。我没有在参差计划官方网站看到任何ICP备案信息,但网站首页底部有“英格兰和威尔士协议和2.5中国大陆协议的保护”的字样显示,姑且可以认为是一个媒体属性和新闻内容的网站。据网站自称,它的“主编、频道总监、编辑总监、责任编辑、频道编辑、译者角色均为线上工作的志愿者,在报道上采用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News)、众包翻译(Crowd-sourcingTranslation)、协同报道(Collaborativereporting)的新媒体方式,而内容上则沿用传统媒体的‘三级审稿’规则。”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