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才引进 为引进人才北京政府都做了哪些措施呢?
近日,一则关于北京人才引进的消息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人才最聚集的地方,北京市政府为了引进人才都做了哪些措施呢?
措施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评价、激励、流动、培养、服务保障等重要环节进行突破和创新。其中明确,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团队,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三城一区”引进人才,打破原则上不超过45岁的条件,可放宽至50周岁。
海外人才:“特聘专家”可获100万奖励
对于海外人才,北京市推出“特聘岗位”,并将特聘岗位引入海外人才的范围扩展到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单位可以按需设置特聘岗位,聘请具有全球视野、掌握世界前沿技术、熟悉国际间商务、法律、金融、技术转移等规则的海外人才。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特聘岗位不受单位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的限制,不对应行政级别和专业技术职务,不占单位编制,可采用年薪制、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等多种薪酬分配方式。聘用后在岗发挥作用突出的,可优先入选“海聚工程”,获聘“北京市特聘专家”,并获得50万-100万元的奖励。
在对海外人才的创新创业支持上,北京市将引智项目申请单位范围从原来的市属单位,扩大到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创新主体,同时进一步提升引智项目支持,给予常规引智项目1年、最高50万元的资金支持,给予重点引智项目连续3年、每年不少于50万元的资金支持。
同时,支持科技和文化类创新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研类社团组织和科研服务机构等主体引进使用优秀杰出海外人才,聘用“千人计划”外国专家的,最高可给予其工资薪金80%的资助;聘用“海聚工程”外国专家的,最高可给予其工资薪金50%的资助。
国内人才:设“绿色通道”最快5天办完引进手续
对于国内人才的引进,北京将突破原有以学历学位或职称评价的“一尺量”模式,聚焦高精尖产业和急需紧缺人才的业绩、能力和贡献。
北京将开通“绿色通道”,为“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海聚工程”“高创计划”“高聚工程”等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重要科技奖项获奖人直接办理引进,最快5个工作日办理完成引进手续。
同时推出“以才荐才”政策,无论是在京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工程等任务或进行其他重要科技创新的优秀杰出人才,还是近3年获得股权类现金融资1.5亿元及以上的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创业团队领衔人或核心合伙人,都可以为团队成员推荐办理人才引进,不受学历、学位和职称、从事岗位等条件限制。
在人才评价上,北京将注重成果评价,“中国专利金奖”获奖专利的发明人、获得3项以上(含)发明专利的独立完成人、以第二作者及以上身份获得6项以上(含)发明专利的主要完成人,其专利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
为更好地为人才松绑放行,人才引进年龄要求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三城一区”(指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可放宽至50周岁,个人能力、业绩和贡献特别突出的可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
创新创业:符合条件可获最高1000万一次性奖励
北京加大对创新团队和人才的奖励力度,近3年累计获得7000万元以上(含)股权类现金融资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近3年累计获得1.5亿元以上(含)股权类现金融资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北京市孵化的高成长性企业、“独角兽”企业(一般指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较短的公司),是奖励的重点对象。
在人才个人奖励方面,北京建立与个人业绩贡献相衔接的奖励机制,业绩贡献突出的可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奖励。另外,设立建言献策奖励资金,鼓励社会各界对高精尖产业发展提意见建议,被采纳应用或形成制度性成果的可根据贡献大小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此外,北京还将实现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改变职称逐级晋升模式,在全市推广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优秀人才可直接申报工程技术或科学研究系列正高级职称。在北京农林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市属科研院所、生命科学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下放职称评审权,由创新主体自主评价使用人才。打破国籍、户籍、体制等制约,建立健全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结合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增设创意设计、科学传播、人工智能、技术经纪等新业态的职称专业。
由此可见,北京市政府为了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开放了很多“绿色通道”以及丰厚的奖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