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中金王汉锋:十问“深港通” 有哪些突破?

    第一、深港通有哪些突破,南北向的股票标的可能有哪些?

    8月16日,证监会公布深港通机制细则。相比原有的沪港通机制,升级后的深港通机制至少包含三大亮点:总额度取消:深港通将不设总额度,沪港通的总额度在公告之日起即刻取消;南向股票范围扩充,包括恒生小盘指数成份中市值大于50亿港币的股票,以及深港两地上市的港股公司;交易品种扩充:待深港通运行一段时间,交易型开放式基金会被纳入沪港通覆盖的标的,未来互通产品有望进一步丰富。

    中金王汉锋十问深港通
    中金王汉锋十问深港通

    目前深港通南向的股票范围包括恒生大盘股指数、恒生中盘股指数、恒生小盘指数成份中市值大于50亿港币的股票,以及A+H两地上市的港股公司。北向的股票范围是市值60亿以上的深圳成分指及深圳中小创新指数的成份股,以及深港两地上市公司。

    基于8月26日港交所对深港通南北向股票纳入要求的说明,我们估计深港通北向共包含883支股票,股票数量/市值/日均交易量占深市比例分别为49%/72%/65%;与沪港通一起,北向标的占A股股票数量/市值/日均交易量比例分别为50%/79%/64%;深港通南向共包含420支股票(包括108支新纳入成分),数量/市值/日均交易量占香港市场比例分别为22%/85%/90%。

    第二、沪港通/深港通机制与现行的qfii/RQFII制度有哪些不同?

    沪港通及即将推出的深港通与QFII/RQFII制度在投资范围、投资额度、投资者资格审批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具体来看:投资范围方面,

    QFII/RQFII可以投资的资产类别更加丰富;投资额度方面,沪港通和深港通不设置总投资额度的限制,设置每日额度限制,而QFII及RQFII有总限额,单个QFII投资者的额度上限为50亿美元,单个RQFII投资者则不设置额度限制;投资者限制方面,QFII和RQFII仅限机构投资者,且对投资者资产管理规模等资质存在要求,沪港通和深港通总体上对北向投资者没有限制,而南向投资者的交易门槛为50万元;审批流程方面,沪港通和深港通审批也相对简单,而QFII和RQFII的申请则需要先后通过证监会的投资者资格审批和外管局的额度审批;资金管理方面:沪港通和深港通的资金实施闭合管理,相比之下,QFII和RQFII在资金锁定期、汇出总额上面对一定限制;业务与交易成本:如果仅比较北向买卖A股的成本,目前沪股通相比QFII/RQFII的渠道存在一定优势。

    第三、沪港通/深港通和QFII/RQFII机制未来将如何演进?

    从中期来看,互联互通机制及QFII/RQFII制度可能都是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的过渡性安排,有望随着中国资本账户的继续开放、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而逐步实现一体化,未来可能的演进包括:互联互通机制南向交易的门槛限制及南北向每日交易额度取消、投资范围的扩大、QFII/RQFII本金锁定期、资金流动的要求放宽直至完全取消等等。

    第四、内地与香港市场、上海与深圳市场分别有何异同?

    A股与港股在投资者结构、市场监管及制度、流动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行业结构、盈利、估值等也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A股公司数量众多、行业覆盖相对全面,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更强,估值整体更高;与上海相比,即将对海外投资者开放的深市上市公司数目更多、平均市值偏小、交易更为活跃,“新经济”及民营企业占比更高,盈利增速更快且杠杆率更低,估值也相对更高。

    第五、沪港通近期交易呈现哪些特征?

    南向交易火爆,港股通持续净买入,南向交易成交额已占香港整体市场成交额一成以上。沪港通开通以来,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累计净买入规模已达2500亿元,年初至今净买入超过1400亿元。内地投资者净买入较多的大部分为低估值的大盘蓝筹股,集中在金融(银行)、电信、电力等行业及腾讯、长和等个股,呈现长期机构资金特征。与近期南向交易的火爆相比,北向交易运行相对平稳。海外投资者净买入较多的A股主要包括金融、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内估值合理的大盘蓝筹股,且持股相对集中。

    第六、内地投资者参与南向投资的短期兴趣及中期潜力有多大?

    目前内地投资者通过QDII、沪港通、基金互认、内地上市的港股ETF等渠道在港股股票市场的投资超过3300亿元。我们认为,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及资本账户的不断开放,内地投资者对港股投资的兴趣会逐渐增强,配置港股是大势所趋。通过不同方法静态估算,未来5年内平均每年内地流入港股的资金大约2000-4000亿元,5年内大陆资金在港股持股比例有望增加5-10个百分点,交易量占比上升至15%-30%。

    第七、北向投资A市场潜力及中长期前景如何?

    A股公司数量众多、行业覆盖相对全面,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更强。虽然目前A股估值仍然相对较高,但随着估值回归合理水平,A股市场仍然对海外投资者有吸引力。考虑到互联互通机制及MSCI指数体系可能纳入A股,A股外资持股比例有望在未来10年内从当前1%左右的比例逐步上升至约5-10%的水平(相当于韩国、台湾等市场2000年前后的水平),平均每年北向流入A股的资金约2500-5000亿元,日均交易量占比达到约2-5%的水平。海外机构投资者占比的逐步上升有望在边际上改变A股市场以散户为主的投资环境,改变成交频繁、换手率高的投资风格,使得A股市场更为理性、成熟,并推升市场对衍生品的需求,增强A股市场的产品深度。

    第八、短期深港通及互联互通机制会带来哪些影响?

    短期利好两地市场,对低估值的港股短期利好更多。港股市场估值仍然不贵,且相对A股估值仍然偏低,相对内地投资者而言有吸引力。“北水南下”还将有望改善香港市场成交不振的局面。互通机制使得两地的投资者结构方面的差异缩小,两地市场折溢价可能会缩窄,但两地的监管和制度方面的差异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逐步靠拢,因此A/H之间的价差暂时不会完全消失。

    第九、互联互通机制会带来哪些中长期影响?

    互通机制的中期影响将是深远而全面的。概括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策略和产品丰富化:随着不设总额度的互通机制诞生,两地市场的交易策略和产品将更加多样化、丰富化;第二,两地定价体系逐步一体化:互通机制将促进内地与香港市场的融合,特别是内地资金的参与将极大地活跃港股市场,从而改变港股市场现有的定价模式和表现特征。第三,监管理念与框架国际化、成熟化:促进A股监管理念和制度朝着更成熟、更国际化的趋势迈进。第四,内地金融生态国际化:对两地的金融生态将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券商和资产管理业务将受到深远影响。第五,可能会对两地监管合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第十、如何把握互联互通机制带来的机遇?

    从短期到中期来看(未来3-6个月),关注五大方向:1)香港市场大盘及中盘股票中的优质个股;2)券商特别是香港本地券商、交易所及资产管理人;3)A/H两地上市中基本面稳健、高度折价的h股股票;4)南向覆盖范围中A股投资者偏好且对A股同类型股票有折价的个股,特别是恒生小盘中可能会被纳入覆盖范围的质地较好、相比A股同类公司有折价的公司;5)深圳市场优异的蓝筹股及估值不高、成长空间较大、质地可靠的成长股。

    从长期来看(2-3年),互联互通机制的充分使用,将使得内地投资者在配置资产时将内地与香港市场平等对待;内地投资者更多参与香港市场,可能会改变港股市场的定价体系、交易特征,同样也会对A股市场自身产生较大影响。我们后续仍将继续对此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