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开伟:负利率与我国金融经济存较大差距
自2009年瑞典央行正式实行负利率以来,到2014年负利率政策已提上了各国央行议程。最近,不少央行就是否实行负利率进行了广泛讨论,结果莫衷一是,争议颇多:有人认为,负利率有助于缓解银行信贷收缩、抵御通缩风险和稳定汇率。
也有人认为,负利率给金融市场尤其是银行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不利于金融稳定。目前来看,实行负利率国家的目的和成效各有区别。如西欧的丹麦和瑞士实施负利率的目标是稳定汇率。
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实施负利率则是为了刺激银行积极放贷,缓解国内通缩压力。且这些实行负利率国家中,有的在刺激信贷、消费和就业及走出经济低迷状态方面,的确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效果却并不明显,且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变化,负利率功效也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因此,对是否实行负利率存在争议,相当正常。
所谓负利率政策,是指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及超额准备金实行负利率政策,并不是说银行对普通储户会收取利息费用。即便如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金融经济状态决定了央行不宜推行负利率政策,理由有两方面:
负利率政策理论共识与我国金融经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不宜盲目实施。一般认为,低利率通过对银行持有现金的“惩罚”,鼓励银行放贷,可以刺激企业与个人借贷,促进消费与投资,进而刺激经济。且从货币的角度来看,低利率环境下,企业与个人更愿意借贷,借贷活动促进了货币的创造,从而可能推高通胀率。
目前,负利率理论不仅不适用于中国,且与中国客观经济现实相反。众所周知,信贷增长主要取决于银行放贷意愿、企业或客户有效信贷需求及投资收益等三方面因素,而我国当前在这三方面都不具有条件。
一方面,我国近年来市场并不缺流动性,银行信贷投放也是一路高歌猛进。从今年上半年金融数据看,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9.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06.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0%;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01.49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53万亿元,同比多增9671亿元。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47.94万亿元,同比增长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