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6召开 解读中国未来布局(15)
把准一个薄弱环节:农业现代化滞后
“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在粮食产量连续增长超过十年之后,中国农业发展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过去主要依赖资源环境的农业增长模式已经走到极限。
5月27日,在浙江召开的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针对“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明确“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七个方面的农业改革措施,包括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强农村金融保险支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等。
这些改革措施,着眼于夯实农业基础、补上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从根本上破除制约“三农”发展的制度瓶颈,释放农业发展潜力,形成更加健康、开放和可持续的农业格局。
农业专家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各种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粮食安全,何谈其他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补足短板,必须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步伐。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谈到,当前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我国的资源环境约束已经达到极限,化肥、农药、塑料薄膜过度使用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二是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逼近甚至超过国际农产品价格。
在此背景下,怎么确保粮食安全?怎么提高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怎么确保未来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会是“十三五”规划在加快农业现代化方面要回答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