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6召开 解读中国未来布局(14)
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日薄西山,亟需通过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事实上,今年3月份,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出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确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谋划。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所长刘峰认为,最高决策层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建立在对国内外大势、国家发展全局的综合分析基础之上。
从国际来看,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兴起,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日渐形成,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创新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以图维护本国传统优势地位,因此“新一轮综合国际竞争已逐渐转变为创新实力的竞争”。
显然,未来一段时间,尤其是“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成功转型发展,确保我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程度激发创新活力。
“全面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从系统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诠释创新活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工程,创新活力的激发不能仅依赖狭义的科技创新,而是需要推进全面创新。之所以强调全面创新,既是根植于我国以往推动创新的经验总结,更是着眼于时代背景变动对推动创新的新要求。
一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现实需要。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受市场环境、国际因素、人才机制、融资机制、转化体系等因素影响。技术创新转化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需要体制机制改革、引入国际资源、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等全方面的改进。
二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有:企业研发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的体系不健全,部分关键技术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高等,需要统筹技术、制度、国际资源等方面,统一谋划。
三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创新模式呈现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在生产和其他经济运行过程中涌现了越来越多崭新的生产方式、工艺、组织模式,创新有了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现在,中央的精辟阐述与专家的分析都已清楚地表明,“十三五”期间,在具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会着眼于创新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会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这有利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使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发展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