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马桶盖风波”背后:折射中国消费者缺乏安全感(4)

    然而,我们的“中国制造”当何去何从?

    “在熟悉的本业里,咬碎牙根,力求技术上的锐度创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这是吴晓波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

    李林也看了吴晓波的这篇文章。她说,当年在日本大使馆里第一次看到智能马桶盖时,可能就是因为“自己被打动了”。

    “我很高兴看到国内企业的‘反击’,也希望国货可以成功逆袭,但是真正效果如何,还是要硬碰硬地去拼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李林说。

    罗杰认为,在“中国游客疯抢日本马桶盖”事件中,更应当反观自身的,是本国市场监管和准入机制问题。

    “国内陶瓷卫浴行业里面,能够有资格做标准制定的,至少有四到五家,但这几家都有特定的既得利益。同时,每一次改革都有遗留问题。以我对行业的观察来看,我们的企业并不缺乏创新。更多需要关注的,是我们的标准应该怎样规范、提高。”他说。

    在他看来,“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企业。如果政府不能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规则,那么,一场没有规则的游戏,是不能保护好优质的运动员的。由于我们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监管,谁都可以在市场上存活,什么样的产品都可以拿到市场上来卖。这才是最可怕的问题。没有统一规则,永远只能是——越诚实经营的企业,越吃亏。”

    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