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丝路基金起航 不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2014年11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9次会议上强调,丝路基金要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原则,搭建好公司治理架构,尽快开展实质性项目投资。《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获悉,人民银行牵头筹建的丝路基金已经起步运作。
丝路基金是否如外界所言,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其布局和定位背后体现了怎样的战略构想?其运营模式如何选择?架构如何搭建?与中投、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如何协同实现共同目标?财务回报层面考量,对丝路基金又有何种要求?
围绕上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独家专访,条分缕析地解释了将探求“一带一路”的投融资机会和市场化定位精妙融为一身的丝路基金。
去年底已开张
第一财经日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各方都高度关注起初并不见经传但寥寥数月就迅捷步入实施阶段的丝路基金。最初谋划丝路基金是基于怎样的设想?其定位是怎样的?目前最新进展如何?
周小川:去年12月29日丝路基金正式注册,今年1月6日召开了第一次董事会会议,这样就已开张运作。
外界非常关心,丝路基金定位如何,有怎样的特点?应该说,“一带一路”有发展和投融资的机会,是因为其中有不同类型的多元融资需求:有的需要借钱,有的需要援助,有的需要股权,有的需要混合型的,有的需要PPP(公私合营)。从项目层面看,在投融资的两端必然是需求方和供给方,需求方缺怎样的资金?供给方有怎样的资金?资金打算如何运用?关键是看双方能否匹配起来。投行的角色就是在中间做匹配,通过恰当的金融安排让两方的需求和供给匹配起来。
大家都知道商业银行是做贷款业务的,多边开发银行也主要是做贷款融资的。近年来,多边开发银行,包括区域性的多边开发银行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像过去一样主要做贷款,但是,有一部分开始涉足直投这样的投资方式。比如,世界银行过去做贷款,同时有一小部分业务是减贫和援助性的,后来它的国际金融公司(IFC)也做直投。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都有类似的尝试。
从资金的需求方来看,现在有些项目希望寻找股权投资。就股权投资(直投)而言,比较多的是PE(privateequity),通常其投资期限是7~10年,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中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就嫌短了一些,最好有一部分资金的期限能够到15年或者更长。因此,从项目需求的角度看,存在对比PE期限更长的中长期资金的需求,比如说公路、铁路建设。
从资金的供给方来看,由于全球储蓄过剩(savingglut),相对而言不难寻找贷款形式的资金,但通常其期限比较短,价格也相对不菲。而私人PE尽管各有差异,但总体而言,期限不容易太长。因此,缺少的是中长期的投资资金。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些期限比较长期的基金,例如一些产油国的基金,其中有私人的,有政府的,也有准政府的,等等。
中国可以做一些中长期的、以股权为主的基金。期限可以再长一些,瞄准一些有战略意义的中长期项目。同时,股权投资基金也可以和别的融资模式相配合,例如,有了一定的股本比例,贷款也就相对容易获得了。在“一带一路”未来会有大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将一些可以做出中长期承诺的资金,用于“一带一路”有关的项目和能力建设,包括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也包括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总之,有这方面的需求,丝路基金也就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