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春海:以乘客为核心实现各种交通工具融合联通
什么是轨道交通的“终极形态”?是全流程的无人化运作,还是接近飞机的运行速度?在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看来,这些都是方向,却不是核心。他在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的轨道交通应当以乘客为核心,通过系统优化,实现各种交通工具的融合联通,在列车不断提速的同时,缩短接驳换乘时间,乘客出行效率将大大提升。
打破轨交信号系统国外厂商垄断,并成功实现大范围安全应用后,交控科技将目光投向未来。“我们已着手新一代信息系统的研发。”畅想未来,郜春海希望通过交控科技的系统,将我国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融合运营,为乘客提供无需换乘的点到点服务。
新技术,提速度
今年9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这不仅是中国民航史的里程碑,也标志着与之配套的机场线——我国技术含量最高的轨道交通线路正式运营。据了解,这条由交控科技提供信号系统的全自动运行线路,设计最高时速高达160公里,把其他城轨路线远远甩在身后。
行驶速度并不是郜春海追求的一切。他告诉记者,在保证安全的大前提下,乘客对于出行效率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但出行效率不仅仅是加快列车运行速度而已,如何进一步减少换乘、更科学地调配列车,才是交控科技的长远目标。郜春海认为,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看,城轨时速将来肯定要突破200公里,但真正做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还要在技术、标准制定方面再下功夫。
下一代轨交信号系统将为郜春海的长远目标提供可能性。郜春海告诉记者,下一代列车控制系统名为VBTC,即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这套以化繁为简为原则的技术,能极大地降低现有信号系统的复杂程度、系统设备的使用数量,还能够缩短前期准备和调试的周期长度。更重要的一点是,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百年工程,全生命周期内的维护成本是重要考虑因素,新一代技术将会在维护成本方面带来颠覆性优化。”郜春海表示。
新一代技术的研究进展如何?郜春海介绍,目前全球同业者都尚处研究的初期阶段,研究进度也处于同一水平,交控科技也在逐步增加关于下一代技术的研发投入和相关储备。“下一代技术会用到很多人工智能,通过对列车和路线的感知,能够实现更精确的控制,列车之间的行进间距能够进一步缩小。”郜春海表示。
我国目前的轨道交通信息系统以第三代轨道交通信息系统“CBTC”为主,全名为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郜春海表示,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CBTC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信号系统更新换代周期一般是10年至15年,新增轨道交通里程带来的增量市场和设备更新的存量市场,都将为交控科技提供大量的业务。
融系统,增时效
在接受记者专访的当天,郜春海参加了第二届都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论坛。郜春海在会上表示,越来越完善的路网,越来越便捷的换乘方式让轨道交通正在成为区域交通的主要方式,未来轨道交通将占整个区域出行量的60%。
但是,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郜春海对记者表示,现阶段的轨道交通只能提供城市到城市,站点到站点的出行服务,并不能为人们提供起点到最终目的地完整的出行服务,即端到端的网络化的出行服务,人们只能自己通过地图搜索、询问路人等方式找到最佳的换乘方式,大大降低了出行效率与出行幸福感。
提及心目中未来的轨道交通形态,郜春海认为,未来的轨道交通应当在乘客无需换乘的前提下,通过火车、地铁等轨道交通媒介跨线运营,真正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他告诉记者,未来的轨道交通必将形成一套兼容不同交通制式的体系,打破目前系统制式不兼容以及调度相互孤立的状况。
“轨道交通领域的现状是,铁路、地铁、公交等都有自己的一套制式标准,调度也相互独立。这就像是掌握不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各说各话,谁都不知道谁说的是什么。这样的情况显然不能让各个交通系统联通起来,形成互动。”针对这一状况,郜春海认为需要从列车控制、调度指挥等方面入手,最终使乘客无需换乘即可完成跨线旅程。
为此,交控科技创新性地提出包含综合调度指挥中心、精细化调度、虚拟协同编队、环境感知等解决方案的普适列控系统。据郜春海介绍,普适列控系统能够实现一套设备兼容不同体系,将城轨、铁路、公交、机场统一调度,从而真正做到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此外,该系统还能够从关注行车向关注客流和需求转变,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路网客流及时输送、运能精准配置。
郜春海认为,这些解决方案将帮助轨道交通实现互联化,最终实现高铁、地铁等交通工具有机融合,为乘客提供端到端的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