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资管今年过得并不容易 正逆水行舟寻转型支点
管理资产规模快速下降、产品出现大面积负收益,券商资管的2018年过得并不容易。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相继落地,券商资管的去通道转型势成必然但进展缓慢,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等竞争者亦虎视眈眈。逆水行舟,券商资管的优势是什么?支点又在哪里?
券商资管产品现大面积亏损
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券商资管计划总回报率为负的达2100余只(优先级、次级分别统计)。其中,还有回报率在-90%以上的极端案例。
如“太平洋定增6号次级”,据Choice统计,其今年以来的回报率为-97.64%。10月24日,该资管计划公告,宣布终止。这只2016年成立的资管计划,规模为3000万元,由1户机构、1名个人投资者各缴纳1500万元,前者为优先级、后者为次级。据查,“太平洋定增6号”参与了国机汽车2016年的定增,当时其以12.02元/股认购近250万股,耗资约3000万元。而国机汽车最新股价仅为6.48元/股。
根据“太平洋定增6号”的清算公告,至今年10月23日,资管计划持有人权益余额约1777万元,清算期间投资者基本全数赎回,持有人权益余额仅为3704.60元(归劣后级投资者所有)。
“市场持续磨底,行情如不好转,估计还有不少产品面临清算。”某大型券商的分析师表示,券商资管产品今年大量亏损,一方面受市场波动影响,投资者为止损而赎回,导致提前清算;另一方面,可能由股权质押“爆雷”造成。
问题还不仅是提前清算。一些主动管理能力较弱的券商资管,资管计划中通道业务的占比有时高达80%以上,而在去通道、去杠杆的背景下,因涉及股权质押纠纷,与通道业务有关的诉讼在今年集中爆发。尽管多家涉诉券商表示,诉讼对其当期业绩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多桩诉讼尚未审结,真实影响目前并不确定。一位券商资管人士指出,通道业务带来的后遗症会十分明显。
规模瘦身转型不易
资管新规对券商通道业务实行限额管理,这直接引发了券商资管规模的骤降。据中基协数据,截至今年10月末,券商资管业务的管理资产规模为13.61万亿元,环比降1.66%,比今年初的16.57万亿元缩水近3万亿元,更比去年高峰时的18.77万亿元缩水逾5万亿元。此外,截至今年三季度,券商定向资管计划产品规模为11.85万亿元,环比减少1.116万亿元。
去通道的同时,部分券商向主动管理的转型也步履蹒跚。从三季度的数据看,排名前20的券商中,有9家的主动管理型产品规模尚未超过1000亿元。华东某中型券商资管业务人士对上证报表示,公司在转型中将投研能力和合规风控建设列为重点。“主要跟着市场走,重点发力公募业务。同时,把ABS列为做大主动管理规模的重点,并力推短债基金、ETF和量化基金等。”不过,他也无奈地表示,市场风向变化太快,一些前期可能受追捧的产品等到公司内审通过时,热度已经消散。
产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开始凸显。沪上某大型券商资管业务人士向上证报表示,以往同业做了个热门产品,稍微研究模仿一下就行,而现在,产品的资产结构、设计都需要自己研发,根据自身情况“量体裁衣”。
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成立,这相当于向券商资管“再抽了一鞭子”,前述券商人士坦言,对券商资管来说,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和投资能力,已是迫在眉睫。
不过,也应该看到银行最大的优势在于渠道,但在投资能力方面,无论是前台的投资管理,还是后台的运营、合规风控等方面,成熟的资管机构(包括券商资管)显然更有经验。沪上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资管部人士就对上证报表示,目前在快马加鞭筹备理财子公司,但对在短期内开展权益投资,其态度仍相当谨慎。他认为,券商资管流动性管理较好,具备较高的“抓波段”能力,这是多数银行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