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结构成热话题 信贷占比呈“先降后升”弧线(2)
上证报记者梳理2002年至今的数据发现,社会融资结构以2013年为分界,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从2002年到201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02年,该项数据超过90%,2013年则下降至51.4%的历史最低位。
或许,这样的数据对比更为直观:较之2002年,201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增长了3.8倍,但是社会融资规模却增长了7.6倍。伴随而来的,则是表外融资的逐渐“崛起”。2002年,表外融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13年,当年新增表外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重逼近三成,创下历史峰值;当年的新增直接融资占比为11.7%。
由此计算,在2013年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信贷占比略高于五成,表外融资和直接融资占比则超过四成。彼时,市场对于未来非信贷融资撑起“半边天”、融资结构快速多元化持乐观态度。
但是情况很快发生了改变。2014年开始,新增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5年和2016年占比达到七成左右。截至今年8月末,今年以来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已经达到74.3%。
表外融资占比则呈现强烈的波动性。2014年开始,新增表外融资占比明显下降,2015年降至3.8%,创下13年来新低。今年以来,新增表外融资占比回升至18.4%,但较历史最高峰仍有明显差距。
而直接融资占比自2013年以来的上升势头或在今年被打断。2014年至2016年,新增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节节攀高,并在2016年达到23.8%的峰值。今年以来,受企业债券发行影响,新增直接融资严重缩水,仅占社会融资的4.2%。
监管和市场的力量起作用
任何宏观数据,都是微观行为加总后的反映。在社会融资结构变化这条明线背后,宏观调控、监管政策及经济主体行为变化的暗线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