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 扩大后的试点名单有望扩至18家

    自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以来,我国共发行16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2016年监管层给的试点额度是500亿元,而直到2016年末才陆续有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发出来,这500亿额度还远远没有用完,预计今年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还将迎来更多的参与者和机构投资者。”知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乐观表示。

    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
    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

    同时,不少银行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每次流转和产品试点需要一事一报,审批效率制约着市场发展,建议尽快梳理总结前期经验,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业务。

    “新玩家”料入场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被业内视作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2016年最大的亮点和创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谢多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对于盘活存量、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改善银行经营状况、培育债券市场风险识别与分担机制具有深远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发布的《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在严格控制试点规模和审慎稳妥前提下,稳步扩大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参与机构范围。相关监管部门也在不同场合表态肯定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对于处置不良风险的积极作用。

    据媒体报道,不良资产证券化扩大后的试点名单有望扩至18家,包括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等多个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获得“入场门票”。

    《中国资产证券化白皮书(2017)》(下称《白皮书》)显示,自首单信用卡类不良产品问世以来,小微类、房贷类、个人抵押类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相继问世,也成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一条重要途径。银行业内人士指出,在今年防风险、去杠杆大环境下,中小银行面临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明显大于国有大行。因此,股份制银行、地方城商行积极申请试点资格属意料之中。

    “不过,目前商业银行并未将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途径,而且也都非常慎重,所以每家试点银行的发行规模都不大,这也就是为什么500亿元的试点额度才用了一小部分的原因。”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如是表示,并希望“新玩家”的加入,能给这个市场带来更多新的“玩法”:随着发行人主体的进一步扩大,交易结构的设计和基础资产的挑选或将出现更多的创新点。

    业内期待常态化

    在多数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是一片“蓝海”。

    穆迪方面预计,预计随着银行继续利用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国内不良贷款支持ABS发行将继续增长。穆迪助理副总裁李凤雯称:“政府对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化交易作为其不良贷款处置手段之一持支持态度,受此支撑,预计中国不良贷款ABS发行将继续增长,并可能吸引初次发行人入市。”

    数据显示,虽然2016年末银行业计入不良资产的规模为1.51万亿元,但关注类贷款余额远超不良贷款。如果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资产质量继续向下迁移,有机构预估未来银行不良资产潜在规模在5万亿-8万亿元左右。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最新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新增势头在减缓,但是存量处置仍旧是一个重要难点。从国际经验来看,截至目前美国还在处置2008年危机时的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是化解的主要渠道之一。

    中诚信托战略研究部总经理王玉国指出,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标准化业务和银登中心挂牌备案的转让模式,能够实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有序、规范流转,但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每次流转和产品试点需要一事一报,审批效率制约着市场发展,建议尽快梳理总结前期不良资产收益权流转和证券化试点工作经验,出台相关政策,实现由试点向常态化业务的转化发展,促进不良资产处置标准化业务的规模化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白皮书》认为,由于个贷类不良贷款禁止批量转让,因此不良资产证券化将成为处置个贷类不良资产的有力手段,预计将会在2017年受到更多发起机构的青睐。

    机构投资者更关注“内含”

    产品发行,最终的投资者满意才能称得上是“皆大欢喜”。对于不少国内的机构投资者来说,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仍旧是新鲜事物。就试点重启后的首单法人不良贷款项目——中国银行“中誉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项目”而言,一位券商的投资经理表示:“单单一个产品说明书就大概300页,由此可见这一单的复杂性,其中风险揭示有十大类。”

    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男认为,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主体范围窄,许多专业的投资机构尚未进入到这一领域,主要是在商业银行之间转让,风险分散出银行体系之外的效果并不明显。

    中伦律师事务所结构性融资资深律师张丽娜认为,从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出来的产品来看,对于市场上的投资者提出了很高要求:一方面,要求投资者有更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投资者对于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有一些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这样的投资者,才能够更加专业、更加适应这个市场,其实这是一个挑战。

    对于机构投资者的“顾忌”,穆迪分析人士直言,由于不同种类的不良资产表现差异很大,所以机构投资者非常关注“内含”。“也就是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不良资产,是车贷还是房贷?有没有抵押?银行的催收手段和经验如何?这其中的差别非常大。”

    比如,由信用卡消费不良资产构成的无抵押贷款支持交易的信用质量弱于有抵押贷款(包括不良公司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交易。与有抵押贷款交易相比,无抵押贷款交易的资产更为多元化,且单笔贷款的规模较小。另外,与有抵押不良贷款交易相比,无抵押不良贷款交易的折价幅度更大。

    多数业内人士称,针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内含”,监管方面已经有很多要求,但是仍需在提升市场透明度方面继续努力。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去年4月份制定发布了《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对于发行和受托报告中披露信息进行明确要求,披露要素进一步丰富。

    对此,谢多表示,我国资产证券化离市场成熟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如怎样加强以信息披露、风险自留、产品存续期管理为中心的风险控制制度的完善,怎样提高发行效率、优化产品设计、进一步激发发行主体和投资者的热情,怎样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历史数据和经验。

    尽快建立证券化产品风险和价格发现机制,实质性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以进一步促进证券化产品的合理定价、增强证券化产品对债券市场的融合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