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代驾大规模裁员 代驾业务谋转型
如果没有滴滴的“插足”,e代驾作为代驾行业的老大,日子或许过得还算惬意。但不幸的是,财大气粗的出行领域巨头滴滴在把专车市场搞定之后,也将触角伸向了代驾领域。
“公司这次裁员以内部邮件的形式发布,人员裁减也多集中在内部重叠岗位。”日前,e代驾的相关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证实了公司裁员的消息。
最近,代驾领域“老大”e代驾宣布裁员20%,主要涉及技术和商务拓展等多个岗位。e代驾创始人、CEO杨家军在内部邮件中表示,在这一年中,人员激增是管理上的失误,极速回归价值本质成为当务之急。
“这个错误的最大责任人当然是我,在一年内大量招人、大量减人这是极不负责的行为,我为自己的错误向大家真诚道歉。”杨家军在信中不无自责之意,他将此次裁员的原因归因为管理上的失误。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e代驾裁员主要是因为在资本趋冷的情况下,经营性现金流不足造成的,再加上随着滴滴的加入,竞争愈发激烈,“裁员是为了压缩成本”。
紧急瘦身
公开资料显示,e代驾上线于2011年10月,并在2012年3月获得经纬中国数百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是代驾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根据杨家军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描述,在经过了一些尝试后,最终选择了酒后代驾这一市场创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汽车的普及,这种需求是刚需”。
据说,为更好创业,创始人之一的黄斌还亲自作为代驾员去一个传统代驾公司“偷师学艺”。之后,他们确定了“App+IT系统”运营,“司机+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具体来说,是通过GPS确定乘客和司机的位置,以地图的形式展现附近代驾司机信息。乘客可根据司机驾龄、代驾次数、距离远近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司机下单,与之对应,司机可在另一端接单。e代驾会从代驾费用中抽取20%作为信息服务费用。
为了让酒后代驾变成人们的生活习惯,几位创始人曾进行疯狂地“地推”,印着e代驾价钱和二维码的牙签盒、烟灰缸、纸巾筒等被铺到各个饭店和夜店,在3年内把e代驾的日订单量推到了5万。
这种模式也受到了资本的肯定。在上线之后没多久,经纬创投向e代驾投资了数百万元作为天使轮融资,2012年底,又追加了数百万元投资。2013年11月,e代驾引入光速安振创投作为A轮投资方。2014年10月,e代驾又获得了58同城2000万美元的投资,彼时,e代驾的估值已经超过2.5亿美元。今年5月,其又完成了1亿美元的D轮融资。
然而,在今年7月,e代驾迎来了强大的对手,“滴滴代驾”服务横空出世,“免费+降价”的组合拳打得e代驾喘不过气来。
睿信致成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王丹青认为,滴滴的进入给e代驾带来了较大的压力。“e代驾更接近于纵向垂直一体化模式,而面对平台化市场巨头的滴滴出行进入,压力是巨大的”。
IT行业资深分析师唐欣则认为,滴滴所带来的压力对于e代驾来说甚至是毁灭性的,“未来独立第三方代驾企业很难生存,必须依附高频驾乘产品才能存活”。
根据艾瑞咨询《2015年Q3在线代驾行业季度监测报告》统计,7月,e代驾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但8月,滴滴代驾进入市场后,滴滴代驾、e代驾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3.7%、49.3%;9月,e代驾、滴滴代驾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5.3%、43.9%,其他代驾平台的份额仅为0.8%。
11月初,CNIT发布的《2015年10月中国在线代驾市场研究报告》则显示滴滴代驾入场仅3个月,用户覆盖率便达到70.4%,跃居行业首位。
来自滴滴的竞争显然打乱了e代驾原有的步伐,杨家军在邮件中也表示,2015年,面对竞争,公司加大招聘力度,从年初到现在公司人员增长过快,“增加了4倍多”。因此造成很多岗位重叠,架构层级过多,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现象在公司内部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e代驾决定主动进行一部分人员优化。
业务谋转型
面对滴滴的来势汹汹,e代驾显然有些势单力薄,找个帮手或者靠山似乎是当下不错的应急之法。
10月15日,e代驾宣布和神州专车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将在业务和资本方面展开合作。
二者的合作可能是由其共同股东华平投资牵线。华平投资目前在神州租车的持股率为11.08%,在神州专车的B轮融资中,华平投资与神州租车和君联资本共同向神州专车投资2.5亿美元。e代驾于今年5月完成的D轮1亿美元,也是由华平投资领投。
但从目前来看,双方的合作还仅限于业务领域,主要是神州拥有的专车车辆资源与e代驾拥有的司机方面的合作。
此前,神州专车的董事长陆正耀在双方合作的发布会上曾表示,“受制于法律、法规流程等关系,具体的资本合作会在合适时间点披露,但是一定会在资本程度上进行深度合作,并且金额不小。”
所以,e代驾指望神州专车来救急似乎暂时指望不上。
“与神州合作,对e代驾来说可能是一次战略上的失误。”对于双方的战略合作,唐欣并不看好,他给出的理由是“神州本身并没有太多e代驾急需的资源,特别是流量资源。同时,神州也没有给e代驾补充足够的资本。这让其在与滴滴的竞争中无法扭转劣势。”
唐欣认为,此次e代驾裁员也主要是因为在资本趋冷的情况下,经营性现金流不足造成的,再加上随着滴滴的加入,竞争愈发激烈,“裁员是为了压缩成本”。但他否认这代表O2O行业的衰落,“只是激烈市场竞争的缩影罢了,未来一段时间,O2O市场会回归理性”。
“单就代驾O2O来说,这个市场消费频率低,第三方企业经营不易。未来还是以巨头的竞争为主。特别是拥有高频驾乘流量的巨头,像滴滴、Uber等。”唐欣说。
不过,王丹青认为,e代驾裁员这步棋是头脑清醒、当机立断之举。“O2O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了,烧钱贴补已经不能长久下去。要想在这个行业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回归市场本质,追求盈利本源,这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降低成本、盈利提升、更加专业化的服务才是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e代驾最近也宣布了转型计划:在宣布采用全新品牌LOGO的同时,成立了“车后事业部”,正式推出全新的服务品牌“e车管家”,进军汽车后服务市场。据介绍,“e车管家”主要涉足车辆保养、美容洗车、二手车评估、违章代办等服务,与原先的代驾业务完全没有重叠部分。
对于这次转型,杨家军表示,在互联网时代,e代驾也必须重新思考,跟随需求,时刻改变,因此决定要再一次超越自己。
但对于e代驾的这次转型,唐欣表示担忧,他认为,虽然汽车后市场是一个蓝海,但“e车管家”要与无数线下的汽车服务店来竞争,同时该业务点更加分散,运营成本也更高。
王丹青也表示,随着一二线大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后市场的发展空间是巨大,但关键是在于如何利用市场资源撬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