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看似火热 实则危机重重
2014年的内地票房最终定格在了296.39亿。
这是一个略显尴尬的新纪录。36.15%的票房同比增长创造了2011年以来的新高,那个2018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预言正在变为现实;与此同时,贺岁档的疲软让2014年在最后时刻错失300亿,原本乐观的从业者们在面对新一年的市场时,又变得紧张起来。
这种紧张一方面来自好莱坞的压力。《变形金刚4》在今年拿下了19.7亿票房,打破了《阿凡达》保持了四年的内地票房纪录。票房前七名的电影中,有五部是好莱坞大片。2014年新增的78.7亿票房中,进口片占到了57%。全年52周的票房冠军,有34次被进口片夺去。
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们在更努力地进入这个市场。在环球影业北京办公室成立之后,六大发行公司都有了中国的指挥部。越来越多的好莱坞明星来华,雇佣本土公司进行新的营销探索,也渐渐知道如何规避这个市场上的“不可控因素”。
因此你会看到《变形金刚4》愿意与电影频道旗下的1905电影网合作,后者的负责人曾直白地跟媒体表示,派拉蒙就是希望借助他们一起来设计一个中国观众喜欢看的故事,以及避免在审查的时候遇到麻烦。因此别的好莱坞大片需要在拿到公映许可证,也就是片头那个“龙标”,确定上映日期才可以进行大规模宣传,这部影片却可以提前一年宣布定档暑期,不断宣布中国明星加盟,同时在电影频道招募角色等大规模的宣传活动。
没错,好莱坞的生意人正在逐渐摸清在中国做事的“门道”,而熟谙这些门道的内地电影人却碰到了一个更大的麻烦——他们正在失去观众。
2014年国产影片票房增长率为26.5%,这个数字不仅低于市场总体的增长率,更是让一年前那个54.3%的增长数据看起来格外扎眼──尤其这还是在得到档期保护、不让高票房进口大片在上映一个月后继续上映等保护措施之下取得的增长。
缺少好内容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大导演们纷纷在票房上“落马”——《归来》、《黄金时代》、《太平轮》、《一步之遥》,这些影片缺乏与观众的沟通,更像是创作者献给自己的独角戏;高票房的电影也没有令观众满意——《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分手大师》、《匆匆那年》,他们成功地将观众“骗”进影院,同时透支着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任。
老牌的大公司正在失去往日容光,竞争对手们集体为华谊兄弟[0.84%资金研报]的20周年献上了一份最好的礼物。这个国内最响的电影品牌几乎在2014年终的各类票房票房榜单上消失。华谊去年票房最高的影片是《撒娇女人最好命》,2.3亿,排在国产影片的第20位,所有影片的41位。华谊也变成了一家只能从新闻上看到其未来的宏大规划,却没法让人在影院中欣赏一部好电影的公司。
越来越多的人在2014年进入到这个行业里,这原本是一件好事——资源总是会向那些高收益的行业和部门倾斜,正向的流入意味着这里充满赚钱的机会。不过无论是各类投资基金、视频网站、科技公司,还是在这个行业浸润多年的电影公司老手们,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前都没有显示出令人信服的驾驭能力——无论是生产好作品,还是赢得高票房。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渠道增长的红利还能再吃上几年。去年全国银幕数又增加了5000多块,总数达到了2.36万块。万达院线这样强势渠道仍然在快速增长,它去年的总票房达到了42亿,与第二名的差距从13亿增加到了18亿,并已经在上周再一次提交了上市申请。
过去5年,渠道的持续增长掩盖了太多的问题和矛盾。如今,这些问题正在一一显现。我们仍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保持乐观,这个行业也在混乱中等待着thenextbigthing。
这是《好奇心日报》继《中国电影新势力》之后第二个有关电影行业的年度总结,我们从去年的这些票房数字出发,列出了去年电影市场的9个特点,试图去进一步探究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