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獐子岛回应“死要见壳”:都捞回来海底早刮坏了

    从预计盈利7565万元到突然称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巨亏8.12亿元,150万亩养殖海域颗粒无收,2006年上市的被誉为“水产第一股”的獐子岛(002069.SZ)一夜之间变身“蓝田股份第二”,饱受世人诟病。

    獐子岛回应质疑
    獐子岛回应质疑

    獐子岛虽以一句“冷水团”来回应巨亏原因是天灾,但对于那些重金买入的投资者来说,这样的解释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在外界看来,辽阔的海面之下曾经是当地人备感自豪的“海底银行”,獐子岛如今面对逾8亿元的损失,一夜之间这家龙头农业股似乎从炙手可热的基金重仓股演变成烫手的山芋。

    疑团一:杀死扇贝的冷水团

    为何无法提前监测?

    半个月前,獐子岛即以“拟披露与公司底播增殖海域相关的重大事项”为由停牌。10月30日晚间,三季报临近收官之日,獐子岛终于发布公告,称受部分海域底部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因素影响,公司将对此计提损失7.63亿元,前三季度亏损8.12亿元。据獐子岛董秘孙福君介绍,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据全国虾夷扇贝70%以上。

    随后,獐子岛召开了海洋牧场灾情说明会。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在11月2日的会议上称,“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面临着两方面的危机——信用危机、投资价值危机,近期关于上市公司的传言非常多,包括‘第二个蓝田’、资金挪用等,我们会认真地解答投资者的质疑,把问题说清楚。”

    吴厚刚的解释并未解决投资者心中的疑问。根据当天的会议纪要显示,投资者目前对獐子岛的疑问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证明即将采捕的扇贝确实死亡了?二是,如何证明2011年时确实投了苗?

    当年发现蓝田股份造假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认为,獐子岛是否如蓝田般造假,最有发言权的是气象专家和海洋专家。

    獐子岛表示,根据公司存量抽测结果、中国科学院近海观测研究网络黄海站监测数据及开放航次调查数据,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会议纪要》,综合判定公司海洋牧场发生了自然灾害,灾害主要原因为北黄海冷水团低温及变温、北黄海冷水团和辽南沿岸流锋面影响、营养盐变化等综合因素。

    在2013年年报中,獐子岛表示,公司在獐子岛海域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监测潜标网,对底层水温变化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提升了海域环境监控能力。

    獐子岛对其“海水温度24小时监控”也是信心十足。从机构调研记录看,2013年5月8日,申银万国询问獐子岛有何措施应对亩产降低风险。公司的回答其中一点就是说对底层水温变化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提升海域环境的监控能力。

    然而,獐子岛董秘孙福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对底层水温达不到24小时全天候监测,中科院海洋所北黄海观测平台对海域表层的温度等指标通过浮标进行实时监测,而对于底层的温度等监测是通过潜标进行的,电子数据每3个月提取一次。官网提到的是浮标群,两者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存在矛盾。

    孙福君同时表示,对于冷水团的规律国内尚在探索过程中,公司还需进一步研究冷水团的指标及对生产的意义。此外,公司不存在误导投资者的情况,这次事件是公司首次确认冷水团对公司底播虾夷扇贝造成重大损失。

    11月4日,獐子岛收到深交所下发的问询函,要求公司就此次底播虾夷扇贝绝收的项进行自查,并要求相关机构就上述事项出具核查意见。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