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万向力压李泽楷收购菲斯科 双方出价差10万美元(3)

    双方一方有管理层的支持,一方有债权人的支持,但最终,法院左右了结局。“在我看来,无论(李泽楷计划)支付的收购价格是否公平或合理,对(菲斯科汽车)进行拍卖都将提供一种最好的机制,这是最有利的一种方法。”法官凯文·格罗斯说。

    万向的胜出还得益于自己的竞购合作伙伴,VLAutomobile公司,这家公司的CEO鲍勃·鲁茨是前通用汽车的副董事长,有超过40年汽车业从业经验,该公司将在收购成功后联合菲斯科进行汽车生产。再加上万向本身的汽车行业经验,以及此前对A123的成功收购和运营,这对组合相比没有汽车实业经验的李泽楷加上“曾经搞垮菲斯科”的DavidManion,在法官及美国政府看来,更能让人看到复兴菲斯科的希望。

    博斯公司汽车总监彭波对腾讯财经评价这一结果称,万向与鲍勃·鲁茨显然是比李泽楷和Manion对菲斯科的长远发展来说更有说服力的选择;而对于万向来说,菲斯科虽然在电动车制造上并没有太多核心技术,但菲斯科的品牌效应与车型外观设计的优势却是万向可以嫁接的。

    要知道,这是与特斯拉齐名的电动车。

    收购之后怎样

    根据万向向法院展示的收购计划,如果对菲斯科的竞购成功,将在美国生产混合动力汽车和汽油车,但并未提及在中国的发展方案——这是收购的策略之一,目的是为避免美国政府和民众出现优秀技术流入中国的担忧。

    不过,由于鲁冠球长久以来的造车梦想,以及在对电动车的持续投入,国内汽车从业人士都相信:菲斯科最终还是要在中国生产的。

    早在1999年6月,在电动车还只是遥远的发展方向时,万向就筹建了电动汽车项目组,不久又确定了“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战略。从2002年到2008年,先后自主研发出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等部件,以及纯电动公交车、电力工程车等,并投入示范运行,累计投资达到4.5亿元。

    2009年,金融危机之下,中国出台了十大战略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当年4月,鲁冠球宣布投资13.65亿元,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和锂电池生产基地。

    “十年啊,电动汽车我搞了十年,从来没有赚过一分钱。现在机会来了,要挣大钱了!”当时,鲁冠球如此兴奋地表态。然而实际情况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并未因此而获得爆发式发展。

    于是鲁冠球将眼光投向了海外。2010年5月,万向与美国Ener1公司合资,首期投资3亿多美元,在杭州建立全自动化的电芯及电池系统生产基地。2013年1月,万向集团又以2.5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123。再到2014年,以1.492亿美元收购了菲斯科。

    截止到目前,万向对电动车的投入已经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而这还不是结束。

    菲斯科目前的债务高达10亿美元,收购完成之后,如果公司不能顺利运营,获得持续性盈利,就将仍然面临债务压身的威胁。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再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因为虽然与特斯拉齐名,但二者目前的不同处境,正在于技术能力上的差异。

    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我们不需要菲斯科?》的文章中,批评菲斯科“没有开发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新技术”,缺乏创新是导致这家公司陷入麻烦的原因之一”。认为,菲斯科必须要投入资金和人力研发电动车核心技术,而这个周期会比较漫长。

    不过,对于菲斯科来说,好消息是,鲁冠球和他的儿子对于造车梦想都很坚定。

    2009年,鲁冠球在被问到电动车要投入到何时才有回报的问题,他回复,可能10年,可能20年,“我一定会继续投入,一辈子投入”。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