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舞蹈动作瘫痪社会保障卡肖建华有多少资产

免税店断崖式降价清货换现金 护肤品市场彻底乱套了

蝙蝠刚飞走,三文鱼就游过来了。疫情没完没了的,有人建议新发地该改名,要是叫“辛弃疾”可能就好了,“霍去病”或许也行……三文鱼虽然吃不成了,小V脸还是要好好管理的。小棕瓶这种饱有量超高、大家最爱拔草的精华,一直卖的很好,一直都很高调。赶上个活动,能便宜一点点都是惊喜,捞到大便宜一样的感觉。

小棕瓶降价
小棕瓶降价

可是这段时间,某红书上关于小棕瓶的降价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上海日上又跳楼了,明天海免又降价了……价格走的简直像巴老抄底的美国航空一样……总以为自己是抄了底,然而,抄底好像就是没有底。

原来找那些最良心的美代、日代,买个100ml的小棕瓶,再怎么便宜也得900大洋的意思,这一轮“行情”绝对是狠跌。前些天,先是韩国免税店的价格到748,后来又到了680,这两天又爆出来港免500+的价格。

据一位不知名“多年港免大佬”披露,600以下的基本是假的,不知道这个价格从哪来的。趁着品牌商清货换现金,护肤品市场彻底乱套了。一起降价的,还有很多其他品牌,Lamer啦,兰蔻啦,娇韵诗啦……除了这些,包包没闲着,口红也没闲着。都在跌跌跌,让你买买买。

价格都这么低了,囤不囤货?囤多少货?不怕没钱买,就怕买不到,错过这波,就要错过天大的便宜。

我们家当然不是给这些东西做广告的,因为没人给广告费……我们家是跟别人反着来的: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没钱的时候又恐惧又贪婪。

经济学中两个有趣又著名的理论,就是——长裙效应和口红效应。

长裙效应是1920年代总结出的,这个效应能成立的关键,在于丝袜。那个时候,丝袜卖的非常贵,所以经济好的时候,女孩子都会穿短裙,就为了炫耀里面的丝袜;经济不好的时候,买不起丝袜了,就只好穿长裙,把腿盖上。就是一种“炫耀性消费”。这个规律在后来几次经济周期都得到了验证,后来随着丝袜越来越便宜,这个效应就寿终正寝了。

口红
口红

口红逆势而上的根源在于——口红是奢侈品商品序列中,单价最低的。

奢侈品特别吸引人,就是因为你想要获得、并持久地保持一种荣耀感,光有钱不行,你还得想法向别人证明、展示自己有钱。“炫耀性消费”就是给自己“有钱”开出的证明。买奢侈品的目的,就为了让别人能看出来!看不出来,那钱就白花了,所以LOGO很重要。

不过,现在有朋友圈、x红书这些社交媒体,像护肤品这样的东西,以前买完了只能默默的用,别人看不见,也不知道。现在妥了,买到手,先拍个照,发一下圈,就能广而告之“我有钱!”,用不用倒是不着急。

护肤品用好的,为了对脸负责,没毛病的,不过,真犯不着被这些社交媒体裹挟着去囤货。我研究了一下奢侈品品牌的营销套路,在产品结构上,用的都是金字塔形产品结构:

1、最顶端的“高定”,是卖给上流社会和富裕阶层的。这部分利润注定不高,甚至会赔钱,但是绝对得有,这样才能维持品牌的高端形象;

2、高级成衣、皮具、包包这些,是卖给目光永远向上流社会盯着的中产阶级的。这些人就是奢侈品客户群的中坚力量,做出贡献最多的消费群体;

3、口红、香水、丝巾、配饰、护肤品这些,价格相对较低的单品,卖给中产,以及中产偏下的大众。对品牌来说,这部分产品特别重要!这些“小件儿”虽然是单价低,但是可以“走量”,贡献的利润一点都不少!

你琢磨琢磨,确实是这个道理:几万块钱一身的衣服、大几千块钱一个的包包,能消费的人相对比较少。虽然消费能力有限的小姐姐们,会选择节衣缩食、或者信用卡分期去买包,但这种情况下,消费频率毕竟是不会太高的。这么一对比,几百块一只的口红,能买得起、并且能经常买的人,就可以有很多了。

话说,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也走过这么一段全民炫耀的路。当时日本女性群体里,LV的饱有量达到了90%,爱马仕也到了70%+,简直要吓死个人!

后来,经济减速了,日本人的消费观开始逐渐恢复理性,知道了“要买对,不买贵”,就诞生出了无印良品这样的品牌。奢侈品品牌的产品结构,说白了,就是在收割“虚荣税”和“智商税”。

想要理好财,第一步就是得有财可理。看到喜欢的就拔草,看见降价了就囤货,刷信用卡、用花呗分期,都是在透支自己未来赚到的钱。如果是为了买房也值了,把自己未来的人力资本价值折现到当下,换个有升值潜力又是刚需的资产,是划算的。

像这些护肤品、包啦,如果是超过自己消费水平,硬要去消费,就真的没啥必要了。都是消耗品,用完就完。最爽的一刹那,就是买完拍照发朋友圈的时候。

眼看着6.18又要来了,京东回归香港市场,打新可以有,但购物节还是冷静点吧,原则就是只买“刚需”,别瞎囤货,千万别上头!

已经囤货的小可爱也别着急,来点固收福利去弥补自己的采购钱包儿吧!

固收投资策略
固收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