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舞蹈动作瘫痪社会保障卡肖建华有多少资产

两部门签署备忘录 推进跨部门跨业态的数据应用

记者昨日从央行获悉,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签署《数据共享合作备忘录》(下称《备忘录》),旨在加强跨地区、跨部门数据要素有序流转与融合应用,为加快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优化营商环境夯实数据基础。

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

《备忘录》的签署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的有力举措,有助于推动金融与民生领域总对总系统互联与信息互通,加强数据有效整合和深度利用,改善中小微企业、精准扶贫、民生保障领域的金融服务,纾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增强金融惠民利企能力。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指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倍增作用,在依法依规、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深挖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潜能、实现数据多向赋能,推动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强数据要素有序流转与融合应用

金融机构运营多年,累积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是金融机构的重要资产和竞争力。如何合规采集、整合、用好这些数据,并打破与其他信息数据之间的壁垒,是推动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有利于强化数据的“倍增器”效应,增强金融惠民利企能力。

“这是一个里程碑,也是对去年出台的金融科技三年规划的具体落实。”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扬告诉记者,这有利于金融机构通过市场监管局掌握企业数据,对发展小微企业贷款意义深远。他表示:“扩大小微企业贷款规模,数据是‘倍增器’和‘催化剂’。有了数据,尤其是垂直行业的真实数据,普惠金融的发展才能真正上一个台阶。”

金融机构其实是天生的大数据公司。特别是近些年在新技术“助攻”下,线上理财、贷款等金融业务规模迅速增长,汇集了大量数据。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利用,进行客户画像,精准获客,反哺风控,提升业务效率,甚至通过大数据运营,来驱动信用卡等多个业务。因此,数字化转型受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追捧,甚至上升成为机构的战略目标。

但在现实中,政府部门之间、跨领域信用数据共享、金融机构内部等都存在“信息孤岛”,金融机构难以获得客户的多维度数据,无法全面勾勒出客户画像,在拓展业务特别是小微企业业务方面存在困境。孙扬说,没有充沛的数据资源,让金融机构落实普惠金融就是一句空话。

打破数据信息孤岛

近些年,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在整合开发数据、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如不少银行推出“银税互动”等产品,但数据要素的流动和打通仍有极大空间。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三年规划实际上就强化了金融与司法、社保、工商、税务、海关、电力、电信行业数据资源融合应用。

言下之意,就是推进跨部门、跨业态的数据应用,加强数据共享,力破数据孤岛。去年,人民银行成立直属事业单位——金融基础数据中心。据悉,该中心负责建设运行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其职责就是为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提供核心数据支撑,为金融机构和社会提供高价值数据信息服务。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说,大数据时代,客户立体画像的塑造需要多维数据的支撑,必须要多部门、多领域数据的合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述工作的一大基础,首先需要金融机构内部统一建设标准,整合内部数据资源。其次,这些数据要有质量,还要合规、安全。就质量方面,近两年,银行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都进一步强化了数据治理工作;就合规安全方面,去年监管部门也整顿了不少金融机构的移动客户端,关闭非法、侵犯客户隐私、不合规的数据资源,同时启动备案试点工作,将其纳入监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