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虹软科技迈上科创板新舞台 持续创新保持战略定力

    如果说虹软科技的诞生,源自用代码写就美学的浪漫,那么它的成长,就是一群人将青春投入算法的海洋,然后静待结晶析出的漫长过程。随着7月22日一记铿锵有力的锣声,虹软科技成功迈上科创板的新舞台。“非常激动!太多往事涌上心头,眼泪都差点要掉出来。”

    人工智能行业
    人工智能行业

    忆及上市当天的情景,虹软科技董事长邓晖感慨万千。在他看来,上市是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而非结果。他说:“公司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持续研发,持续创新,保持战略定力。”

    “就像人光有眼睛是不够的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摄像头也接入‘视网神经’。”如今,站在自己搭建起来的庞大“神经网”上,邓晖仍不敢有半分松懈:这棵“智慧树”还能朝什么方向伸展枝桠,结出的“智慧果”又将在哪些场景落地生根——他将“心事”系于虹软踏出的每一步。

    一颗“明珠”——邓晖如是比喻视觉人工智能的底层算法,它既是最夺目、最宝贵的闪光点,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块市场实在是太大了,值得我们全力以赴。若有一天能把‘明珠’做到至臻至美,那么再要下面的‘皇冠’就如同探囊取物了。”

    这种心无旁骛的定力,成为虹软科技前行路上的指南针。2017年归国,公司把“家”安在杭州天堂软件园,与里面的众多初创企业一起摸爬滚打。崭新的资本赛道上,今年已经25岁的虹软科技,正朝着技术深挖与全面应用的方向不断进发。

    匠心做“明珠”

    隐藏在软件园中一座普通大楼的顶层,你需要花点时间才能找到虹软科技的大门。然而,透明玻璃门上的人脸识别系统已在告诉你:来对地方了!

    这样的浸入式科技体验,还发生在公司的各个角落。

    邓晖不无得意地介绍,由于视觉人工智能的底层算法具有通用性和延展性,因而其应用场景几乎遍及所有你能想到的领域。

    目前,智能手机是虹软科技最大的舞台,公司客户主要包括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LG、索尼、传音等手机厂商。借助虹软科技提供的视觉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智能设备可以在既有硬件能力的基础上,突破硬件成像能力的限制,提升成像质量,扩展成像效果,并能在保持较低功耗的前提下,满足性能与用户体验的要求。

    用算法改进成像的最初想法,皆源自邓晖对于摄影的热爱。从星空苍穹到非洲草原的动物王国,从定格极限冲浪瞬间到捕捉拍摄候鸟迁徙,曾获PMDA摄影技术终身成就奖的邓晖,摄影足迹遍及全球。“我经常拍拍照,脑子里代码就来了。”事实上,虹软科技的业务主体前身ArcSoftUS在成立之初,便始终专注于图像和成像领域算法及应用软件的研发。

    2004年,敏锐捕捉到手机摄影市场巨大潜力的邓晖,将公司的研发重心转向了移动摄影的影像处理和拍摄技术研究。以手机上小小的摄像头来代替单反的“长枪短炮”,这既是邓晖最朴素的愿望,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用人脸识别抓坏人肯定是一个方向,但我觉得更广阔的未来还在于提升效率和创造性,为生活增添更多的美感。”邓晖笑着说,“可能大家不知道,很多直播软件或摄像软件的美颜效果,也是由虹软提供技术支持的。”

    聚焦于“明珠”,让公司始终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据IDC统计,2018年全球出货量前5的手机品牌中,除苹果外,其余采用安卓系统的手机厂商,其主要中高端机型均搭载了虹软科技智能手机的视觉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身边人经常跟我说,可以做这个可以做那个,但我认为,现在我们连自己能做的都做不完,因为视觉AI可以发展的方向太多了。”邓晖解释道,“与其各个领域都是第二、三名,不如在一个方向做到极致,把第二名远远甩在身后。”

    基于现有客户的新要求,不断开拓新产品和新模式,成为虹软科技眼下正积极推进的工作任务。邓晖表示:“其实我们此次的募投项目也遵循着这个理念。智能手机AI视觉解决方案能力提升项目、光学屏下指纹解决方案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等,都不是我们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来自客户实实在在的需求。”

    探手取“皇冠”

    用底层算法为视觉AI垒砌地基的虹软科技,有着俯瞰众多行业的绝佳视野。面对不同领域向其敞开的大门,邓晖选择环视、探头并凝望,却不曾轻易落脚。比起在技术上的一往无前,虹软科技在发展方向上的选择,显得慎之又慎。

    “以视觉AI技术为行业赋能,实际上进入行业的门槛才是最高的。只有深刻理解了行业,把它吃透,才能真正把技术与行业两者结合好。”邓晖进一步说道,“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探索,但我的原则是只有做出成绩了才能对外说。比如,汽车和物联网就属于我们小有所成的领域。”

    对于选择切入智能汽车的原因,邓晖坦言:“一方面,汽车视觉AI的市场潜力很大,市场需求也还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尽管玩家已有不少,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绝对的市场领导者;另一方面,虹软在视觉AI这一领域已深耕了20多年,应该说起点比其他公司高出一大截。”

    此外,视觉智能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公司也早有布局。和智能汽车所需的场景识别不同,物联网应用的核心在于物体识别。虹软科技的算法早在几年前就已实现了这一功能,而现在,这种识物的能力正在智能零售和商用货架上大展拳脚。

    虹软只要“明珠”不要“皇冠”?邓晖认为,这属于一种误读。“软硬结合,方能大有可为。”他也将此视为长远目标,“我们要让摄像头即使不联网也拥有智能。”比如,一颗安装在厨房的独立AI摄像头能有多聪明?

    邓晖介绍,它可以实时监控是否发生溢锅的情况,并通过连接在炉头上的设备自动调节火力。他进一步解释:“算法和硬件的结合就像人的手眼联动,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机器眼的判断力和执行力。”

    如何落地,正成为虹软科技的新思考。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虹软科技在与全球消费电子领导厂商的深度合作中实现了核心技术的不断迭代及产品的持续创新。“实际上,包括视觉增强、计算摄影、人脸与人体分析、3D感测,及物体与场景识别等在内的基础研究,虹软都已经做过了。”在此,邓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手边这瓶矿泉水一样,我们原料都已经有了,下一步就是考虑包装和形式的事情。”

    虹软科技的眼前,展开了智能保险、智能零售、智能安防、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等一幅幅发展蓝图。但诚如邓晖所言:“虹软正处于探索和选择的阶段。扎实做好技术,认真了解行业,最终摘下‘皇冠’应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或许恰恰是这种“瞻前顾后”与“谨小慎微”,让虹软科技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从容,每一个脚印都拓印得扎实而深刻。

    近年来,虹软科技业绩持续保持高成长:公司2016年至2018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8036.39万元、8633.25万元、1.58亿元;毛利率则分别高达92.3%、93.66%、94.29%。今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营收2.76亿元至2.86亿元,同比增长38.69%至43.72%;实现扣非后净利润0.9亿元至1.0亿元,同比增长5.88%至17.65%。

    开放做“蛋糕”

    “要让大家一起赚到钱。”邓晖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地这样表示。

    先后求学于北京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剑桥大学的邓晖,身边人给他的评价却是“又傻又呆”。“我很多同学朋友现在都在华尔街做金融,虽然当时学的都是计算机软件、数学和理论物理,但最后真正‘学以致用’的却寥寥无几。”说这话时,邓晖的脸上泛着笑意。身着冲锋衣的邓晖,如今仍然披荆斩棘于技术研发第一线。

    从创立ArcSoftUS,到虹软站在了科创板的赛道上,25年的坚守背后,是热心、耐心、细心和诚心的共同浇筑。“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整个团队的青春都奉献在这儿了。”

    口中道着“不容易”,嘴角却是抑制不住的自豪。给技术以岁月,是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必修课。“这种东西别人是学不去的。除了商业技术秘密的代代相传外,还有很多长期形成的理念和思维,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邓晖告诉记者,公司很多技术骨干都表示,留在这里人生足矣。

    岁月对于这帮“科研狂人”的善意则在于,增其经验,却未曾减损他们对追求技术至臻至美的热情。天真是一种生产力,同时也是一种凝聚力。

    截至2018年底,虹软科技研究团队拥有374人,占公司全部人员比例的65.73%。公司近三年的年均研发费用占比更是高达32.81%。在邓晖看来,这是虹软研发实力始终走在前列的重要保障,也是公司无可替代的巨大优势。与此同时,公司还采用“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以有效减少研发的试错次数。

    与上下游企业的同心同力,也是公司“快人一步”的秘诀。“虹软不仅在前沿研究上很快很广,而且我们和客户形成的超级生态,决定了我们的优势是无法被实验室算法所取代的。”邓晖进一步解释道,“像芯片厂、传感器厂等,出于对虹软的认可,会提前将未来的研发方向和产品和我们进行对接。由此建立起来的‘护城河’是很深很宽的。”

    此外,将互利共赢写入基因的虹软科技,已在开放合作上走出了很远。据了解,公司建立起了AI开放平台,来分享虹软的部分核心技术成果,将人脸识别、人证核验、活体检测等核心技术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企业、创业团队和个人开发者使用。在助力广大中小企业打破技术壁垒的同时,不断拓展虹软AI视觉技术的应用领域,使之在各个应用场景中加速普及。在邓晖看来,行业的“蛋糕”需要大家一起来做大。

    虹软的“软”,在于它将底层算法像纸一般塞进各个领域和各种场景;虹软的“硬”,在于它用坚实的技术与深厚的积淀,铸成易守难攻的堡垒。它是科创界的“老顽童”,也是资本市场的“少年郎”。它把丰厚的经验踩在脚下,乘着资本东风,以一双澄澈之眼,继续探寻发展的无限可能。

    快问快答

    上证报:公司主营业务是什么,应用领域有哪些?

    邓晖:公司是计算机视觉行业领先的算法服务提供商及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为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物联网(IoT)等智能设备提供一站式视觉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上证报:虹软作为首批挂牌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您有什么感想?

    邓晖:非常激动。上市了,也是给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上市是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而非结果。公司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持续研发,持续创新,保持战略定力。要关注股价,但不应被股价左右,而更应关注公司内在价值的提升。

    上证报:目前视觉人工智能行业的竞争格局如何?

    邓晖:目前视觉人工智能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核心技术、产品化能力、产业生态链合作均成为行业的核心壁垒。除虹软科技外,行业中国内企业主要有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国外企业主要有CorePhotonicsLtd.、Morpho,Inc.、EyeSightTechnologiesLtd.。

    上证报:公司的技术研发具体怎样进行?

    邓晖:虹软科技的研发过程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获取需求信息;管理层决策研发方向;搭建研发项目组;验证研发项目算法,进行项目测试;集体讨论决策项目算法;进行底层算法与实际环境的结合优化;进行实际产品结合测试;产品成熟后路演,选择合适的客户进行测试合作;测试合格后大规模推广。

    上证报:公司的核心技术优势体现在哪里?

    邓晖:第一是算法技术覆盖面广,研究深入。第二,产品化能力强。第三,平台优化能力强。第四,产业链合作紧密。第五,在成像、图像和色彩领域超过20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最后,市场认可度比较高。

    上证报:公司在保护核心技术安全方面有哪些措施?

    邓晖:我们有完备的源代码管理系统,严格的代码访问权限控制。公司建立了完备的漏洞管理系统,严格的漏洞信息访问权限控制;严格执行研发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健全内部保密制度、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保护等相关措施。同时,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降低个别的、静态的技术失密给公司带来的风险。我们还通过完善薪酬设计和股权激励办法,加强员工凝聚力。

    上证报:目前视觉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如何?

    邓晖:目前,视觉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人体识别、物体识别、场景识别等任务均已经初步具备了实现较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催生各行业新产业、新模式的发展。

    上证报:智能手机更新迭代速度的加快,对公司发展有何影响?

    邓晖:目前智能手机是视觉系统中出货量最大的前端设备,相关技术创新和迭代非常快,庞大的智能手机消费市场已经成为整个视觉产业发展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预计随着5G技术升级、双/多摄像头渗透率上升以及深度摄像日渐兴起,未来虹软的智能视觉算法技术及相关解决方案可应用场景还将不断丰富。

    上证报:虹软的人才建设制度怎么样?

    邓晖:虹软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未来公司将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技术人员发展的工作环境,从社会保障制度、工资、福利、人才发展前景、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各方面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人才。

    上证报:虹软未来的发展规划如何?

    邓晖:未来我们将抓住国家深化实施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以视觉人工智能产品化为导向,充分发挥出公司在人才、研发技术、产业链深度合作、客户及品牌等方面的领先优势,促进公司的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保险以及其他IoT等领域的落地和发展,助力相关产业智能化改造和快速升级,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公司业务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