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舞蹈动作瘫痪社会保障卡肖建华有多少资产

杜国楹和他的小罐茶 揭秘小罐茶背后寻心的故事

近年来,“小罐茶,大师作”的广告台词可谓是耳熟能详,而关于小罐茶背后的故事,却鲜有人知晓。作为小罐茶的创始人以及目前的董事长,杜国楹和他的小罐茶都有哪些故事呢?来看看杜国楹亲述小罐茶的寻心之旅。

杜国楹和他的小罐茶故事
杜国楹和他的小罐茶故事

2012年,一个“局外人”小团队,出发上山寻茶了。徐海玉是第三个加入这支队伍的。他们的目标是寻访茶人、茶企,去发现好茶的标准和真相。可三个人虽然都喝茶,却没一个懂茶。尴尬事发生了。在安溪,中国乌龙茶之乡和铁观音的发源地,一家茶企的副总经理接待了他们,泡了杯乌龙茶,接待者习惯性地将杯盖递给徐海玉,想请他闻一下盖杯香。徐海玉接过杯盖,看了看,愣是把它盖上了。

这可真是够“乌龙”的。“我很纳闷,对方很诧异。”回忆起5年前的10月,自己做的这件外行事,这位如今的小罐茶副总裁笑着打趣道。这个在旁人看起来有点“不靠谱”的寻茶团队,于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看来,恰恰是最靠谱的。上山去寻茶的多是追随他多年的旧部。不找茶行业内的人去,他是刻意的。这正是他们的优势:跳出传统茶行业视角,从用户需求出发,“第三只眼,我们能够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个行业。”

传统的茶行业,被人认为是“黑暗森林”——土,奢,繁,没价,没标准。人们对茶的普遍概念,要么是廉价,要么就是靠忽悠获取暴利。市场将茶做得复杂混沌,人们提起茶来也多觉得高深莫测。这种复杂的背后是农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思维模式,当茶企不是用品牌的、标准化的现代消费品逻辑去运作时,信息的不对称自然就会出现。

杜国楹想用现代派的茶去改变人们对于茶的这种认知,突破传统茶行业的惯性。他觉得品牌的责任就是要洞悉并解决消费者的痛点,“不能因为我想喝口好茶,就必须变成一个茶专家。”杜国楹呷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谈起了小罐茶的创业肇始,“每一个事物的背后都有真相。”

了解茶的真相—找到最好的茶园,将茶品质的标准提炼出来,并清晰地告知消费者,这是一个现代茶品牌首先需要完成的。在他看来,一个不阳光的生意,带给消费者麻烦的生意,一定不会是一个长期的伟大的生意。到底好茶的标准在哪里?拿什么来判断一款茶的价值?那些最朴实的规律是什么?带着这些问号,寻茶小团队边跑茶区,边补课,把市面上跟茶相关的书都买过来挨个儿读。跑得多了,见识也多了。他们对茶的辨别能力迅速提升,仅用半年时间就不说外行话、不干外行事了。他们发现,每位茶人对茶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甚至还会观点相左。于是判断、吸纳、消化……很快,他们捋清了好茶的三个标准:产地品种的稀有性;采摘标准;后期工艺的复杂程度。

就这样,一寻就是三年半,他们走遍了中国茶叶所有核心产区。小罐茶是杜国楹的第四次创业。此前,他一手打造的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均是那个年代大名鼎鼎的“潮品”,贯穿了一代人的成长阶段。他白手起家,25岁就成了国内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可比起这些接连成功的创业经历,杜国楹更愿意讲述的是自己走过的坑。90年代末,“背背佳”将杜国楹推至人生巅峰。年少轻狂的他,膨胀地相信自己就是下一个李嘉诚。他野心勃勃地投了一堆项目,天真地以为营销强大就能战无不胜。但很快,产品多因为质量问题,砸在了仓库里。从亿万富翁到负债四五千万,巅峰到低谷,过山车一样啊。为了还债,他将所有能抵押的东西都抵掉了,唯独留了两样——一辆宝马车,还有24小时开机的手机。留下宝马是他的一股气,手机24小时开机,是想告诉债主们他还活着,钱会尽快还。那段日子,他焦虑得头发掉到斑秃。

重压之下,他想明白了一件事:“没有好产品什么都别谈”。这是他人生中一次彻底的改变——狠狠撕下所谓“营销奇才”的标签,转身去信仰产品本身的力量。虽然之后的几次创业,因为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极力满足,都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外来资本的快速逐利对打磨产品产生干扰,与苹果这样的对手狭路相逢的憋屈,让他重新思考:人生下半场的战场到底在哪里。

折腾了近20年,做一个成功一个卖一个,他也烦了。“我折腾了四、五下,貌似折腾得还不错,我总会想,如果在一个行业扎根20年还会是这样吗?”他说自己其实是一个特别专注的人,过去的“频繁成功”并不是他想要的。

小罐茶创始人透漏,他会在接下来的30年时间里,专注做小罐茶这个品牌。作为茶叶行业崭新的品牌,小罐茶上市后可谓是备受好评,同时也为其他的茶叶品牌提供了创新的经验,我们也希望不久的将来,小罐茶能代表中国的茶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