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保险纾困产品“下单”提速 化解股权质押风险

    一日落地三单,保险专项产品新年元旦前一周的动向,预示着这一为纾困上市公司及优质民营企业而生的特殊产品,开始进入提速阶段。

    据消息人士透露,保险纾困专项产品今年落地的速度还会加快,将通过权益、固收等模式纾解上市公司的流动性压力。并优先进行以权益法核算为目的的投资,支持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价值,探索构建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的长效机制,提高救助效率,而不只是一时的应急性救援。

    股债“双箭齐发”

    2018年12月27日,人保、国寿、阳光三家保险资管公司的保险纾困专项产品同时落地。上证报记者独家获悉,加上国寿资产及新华资产最开始的各一单,截至目前,保险纾困专项产品已落地五单,投资规模合计逾22亿元。自去年10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保险资管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后,各保险资管公司便迅速着手落实。

    保险业提高救助效率
    保险业提高救助效率

    上证报记者独家获悉,截至目前,共有9家保险资管公司在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共完成9个专项产品的登记,合计目标规模1060亿元。包括:发行人主动公布的国寿资产-凤凰、阳光资产-稳健、太平资产-共赢、人保资产-安稳投资、新华资产-景星、泰康资产-聚力智选、中再资产-新安等7个产品,以及上证报独家获悉的太保资产-永全、华泰资产-创赢。

    根据基础资产和交易结构情况,保险纾困专项产品具体可包括权益类产品、混合类产品和固定收益类。目前已落地的五单中,有四单透露了操作模式:一种是权益类模式,如国寿资产两单都是直接买入上市公司的股权;一种是固定收益类模式,如人保资产投资民企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阳光资产投资上市公司大股东发行的可交换公司债券。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固收类模式纾困上市公司,体现了保险纾困专项产品在固定收益市场为民营企业降低再融资成本的作用,以及提升债券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的信心,和维护市场稳定的作用。

    优先权益法核算的投资

    有接近监管的人士明确向上证报记者表示:“设立保险纾困专项产品的宗旨与目的,在于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为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维护金融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而并非谋求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至于具体的筛选标准,则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由保险资管公司自行进行投资价值与风险判断。

    据一家已设立保险纾困专项产品的保险资管公司人士透露,整体的投资策略是,在满足风险管理要求的前提下,选择质地优良、但短期内由于股票质押产生流动性风险的上市公司作为投资标的。重点选择先进制造业、民生消费和乡村振兴等行业,并且经过公司长期跟踪研究,符合保险资金稳健运作的要求。

    “质地优良”的具体维度包括:具有可预见的前景和市场、发展健康的企业,基本面良好,有较强的品牌、专有技术和资源,经营状况和现金流良好,当前估值处于行业及历史低位,但短期内由于股票质押使其股东产生流动性风险的上市公司。

    “我们在挑选标的时,并不限制上市公司是国有还是民营属性,还要关注是否能够与集团的保险业务产生战略协同。”上述人士进一步透露说,同时,在交易对手方面,优先选择上市公司单一实际控制人或第一大股东作为交易对手,同时关注交易对手已质押的股票比例及所获资金的用途、是否存在其他担保抵押等事项、是否存在大额体外资产等。

    此外,优先进行以权益法核算为目的的投资,支持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价值,实现权益类资产的稳健运作和保值增值。保险资管公司将纾困上市公司的这笔投资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并采用权益法核算,关键在于持有期内收益不受二级市场公司股价波动所影响。

    记者同时独家获悉,为有效预防和管理专项产品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在之前出台的一系列风险监测及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银保监会目前还在研究建立专项产品的公开信息披露机制,通过社会监督进一步强化保险资管公司的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