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迅速崛起 零售占比超预期
用“黑马”一词形容平安银行迅速崛起的零售业务并不为过。转型仅1年时间,该行零售板块就挑起了全行业绩担子,贡献近七成净利润。对于这一结果,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昨日向记者表示:“超出预期,比较满意。难能可贵的是,高速增长的同时,零售资产质量也保持稳健。”
这是谢永林掌舵平安银行后,第二次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他表示,接下来要重点解决协同、精细管理以及科技突破等问题,预期今年零售业务将继续保持高增长。
零售贡献进一步加大
去年年中时,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就实现逆袭,至年报披露时,零售继续保持高占比态势,对业绩的贡献与对公业务大概七三开。据上周平安银行披露的年报显示,该行2017年营收同比降幅1.79%,净利润同比增长2.61%。其中,零售业务营收466.92亿元,同比增长41.72%,在总营收中占比为44.14%;净利润156.79亿元,同比增长68.32%,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67.62%。
数字没有让外界失望,也让谢永林感到满意。他说:“这一年就是要让外界知道,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可以高增长,而且是高质量增长。”国泰君安等机构研报就此点评:平安银行零售转型有序推进,转型成效显著,符合预期。
自谢永林带领的管理层执掌平安银行以来,该行转型零售就成了头号任务,从压降对公倾斜信贷资源、大手笔投入科技、优化人员到拥抱平安集团,一系列举措表明该行全力驶入零售转型快车道。
仅是拥抱集团这一策略,就让平安银行零售获客和资产大增。2017年零售客户(不含信用卡)的增量为413万,从集团渠道而来的客户,占比高达41%;零售AUM增量为993亿元,来自集团的客户贡献了34%。
不过,由于金融风险有一定滞后性,在如此高的增速下,外界对零售资产质量保持疑虑。对此,谢永林说:“零售是一个细活,要持续观察先导指标变化,一旦有上升苗头,即刻查看客户情况,修正前端审批的参数。”2017年,该行个人贷款(含信用卡)不良率为1.18%,较上年末下降0.34个百分点。
此次专访中,谢永林首次对外谈及零售转型的时间维度。他认为,再过半年,零售转型将走过第一阶段,即零售条线化管理。第二个阶段除保持快速增长外,要重点解决协同、精细管理以及科技突破等问题。
“零售资产很强,但AUM和存款相对薄弱,要补好这个短板,才能更协调发展。”谢永林说,而精细化管理,才能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优化成本收入比。第三个阶段则是要打造生态圈,让零售无缝嵌入平安集团打造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零售平台可以获取更多数据,最终为客户提供闭环服务。
做深做透对公业务
零售与对公业务的关系如同跷跷板,一端升起,另一端相应下降。2017年平安银行对公业务即是如此,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外界对此颇为关注。年报显示,2017年平安银行对公贷款规模为8552亿元,比上年末下降796亿元。与之同时,去年平安银行净息差也继续回落,从2.75%收窄至2.37%。
平安银行表示,这是主动压降、调整结构的结果。谢永林说:“银行的经营必须精打细算。过去对公业务精细化程度不够,一些贷款不仅没带来存款,利率也低。我们并非是真压,而是压出精细管理习惯和意识。”他强调,息差回落也是主动管理的结果,因为资产结构发生了变化。“‘带血’的高息差我们不要。在这种调整中,合理的息差也是一种金融能力的表现,未来中国银行业息差一定是收窄趋势。”
从年报另一个数据来看,平安银行对公业务已有好转势头,在对公风险加权资产规模整体压降的情况下,2017年该行对公存款止跌回升,最终为1.66万亿元。
今年如何进一步打消外界对对公业务的疑虑?谢永林说,要充分利用集团综合金融优势,继续调整对公业务结构,聚焦至核心行业、地区和产品,做深做透,不要仅仅是放贷款,还要帮助企业客户做现金管理等。只有用这些技术性的方式,才能将低成本、稳定的负债吸引过来。
据介绍,平安银行近期开发了两款对公业务产品:一是融合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企业应收账款服务平台;二是为小企业服务的口袋财务APP。前者已于去年5月上线,截至目前服务了200余家核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