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具备VR产业链基础 行业爆发点尚未到来
只需带上一款眼镜或是一套装备,便可进入虚拟现实世界——VR产业以引人入胜的想象空间及广泛的应用场景,吸引着科技界和资本的追逐。
2014年起,VR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大热,互联网巨头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纷纷进入该领域试水,力图在行业发展初期就占领一席之地。
在中国,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于2016年相继入局,同时,超过60家上市公司宣称跨界VR行业,由此2016年也被称为我国VR行业元年。
但是,行业的发展进程似乎比预期慢了一些,瓶颈却来得比预想早了一些。与2015年及2016年初的火热境况不同,进入5月后,涌向VR的资本来了个“急刹车”,知名VR企业大裁员,多个初创企业项目“速冻”,VR行业从夏天进入寒冬。
VR行业遇到了什么问题?投资界是否对行业的发展失去了信心?在春天再次到来前,企业应如何自处?这一系列问题笼罩在从业者心头。
12月1~2日,“中美虚拟现实大会(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大会现场对创业者、从业者、投资者等多方采访,力图勾勒VR行业的发展脉络,以行业之困见行业之机。
行业有周期,抓住机遇便可乘着风飞一会儿。但对VR行业而言,这轮行业周期的“风口”溜得有点猝不及防。2016年9月后,国内知名VR企业众景视界、米多娱乐等被爆出欠薪,暴风魔镜随后也深陷裁员风波,VR行业的寒潮来势汹汹。
12月1~2日,“中美虚拟现实大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在肯定VR产业前景的同时,也坦言行业现在遇到了困难。“技术本身还是很复杂的,包括虚拟形象的创建、口唇同步等都很难以构建。做出一个样品很容易,但是非常完美很难。”TCL集团首席技术官闫晓林表示。
相较于美国,中国企业更多的是押宝于消费级市场。但由于眩晕、纱窗效应等用户体验不佳,行业内对消费级市场开发进程的预期也随之降低。
多位与会嘉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目前的情况,谈消费级市场“爆发点”为时尚早。而小米VR总经理唐沐认为,“如果有一款产品达到千万级的销量,这个事情就靠谱。”
我国具备产业链基础
2014年3月,制作VR头盔的Oculus被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其创始人的身家也暴涨至近6亿美元。这样的故事吸引着来自东方的目光,而这背后则是VR产品广泛的应用场景,及其带来的百亿元的市场规模。
在中国,VR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重点支持包括虚拟现实(VR)在内的新产业的创新及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2016年4月,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5.0》,从研究角度再次论述了发展虚拟现实产业的重要性。利好政策推动下,VR产业联盟遍地开花,VR产业讨论会、论坛等也频频召开。
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彭健锋看来,中国拥有VR产业发展所需的产业链基础,“目前全球新增的半导体显示的产能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国大陆。到2017年底,中国大陆将有28条液晶面板线投产,其中8.5代以上的高世代线占11条,中国产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
此外,彭健锋表示,由于后发优势,中国新增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新技术产品上,中国完全有能力支撑未来大屏化及VR普及化的需求,同时,VR一体机的成本也会在中国强大的制造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下快速下降。
不过,行业的远大前景像是悬在空中的一席美味佳肴,企业们流着口水,却难以尝鲜。
“最大的问题是,从基础研究到量产研发之间的那段研发的投入不够,造成了很多技术最终无法变成产品。”彭健锋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尚需时日,目前的产品也不尽如人意。艾媒咨询《2016上半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71.3%的受访用户没有意愿购买VR相关产品,其中40.4%的人认为价格太贵。
“爆发点”言之尚早
按照2015年的发展预期,VR行业的拐点即将到来。2016年2月,安信证券研究所所长赵晓光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VR行业的‘拐点’已经到来,2015年全世界卖出了100万台VR设备,预计2016年将有1000万台,有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VR设备是否能够在2016年内达到预期销量还不得而知,但多位参会嘉宾表示,行业爆发点尚未到来。
“我觉得还需要几年时间,现在有些技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比如晕眩问题、产品体积问题;此外,产业链配套也需要时间,比如VR专用芯片、专用屏幕目前还没有开始大规模投入。”彭健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VR产业化不成问题,只要技术突破了,爆发就会出现。
相较美国而言,中国企业虽然在原创技术上相对要弱一些,但更注重2C端的研发,而且具有背靠产业链、面向广大市场的优势,彭健锋也肯定了这一点,“VR的爆发点一定会出现在2C端”。
2016年初,小米开始在VR领域补课。目前,小米VR已经发布了两款小米VR眼镜,其中一款为玩具版,售价49元,另一款为正式版,售价199元。小米VR总经理唐沐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两款产品的价格均是贴着成本价定制。
意图以低价产品撬动消费群体对于VR产品的热情,但唐沐也表示,用户对于VR的认识其实还很浅,而这也影响了VR产品的推广。“智能手机和smartphone都是一听就懂的产品名,但是VR还没有。这很奇怪,但是也证明VR在全世界还没有真正落地。”
小米紧扣移动端VR产品布局产业链,并坐拥1亿“米粉”,但唐沐依然不知道何时能够产生行业爆点。
“如果有一款产品达到千万级的销量,这个事情就靠谱。”唐沐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觉得2017年出爆品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