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深港通开通在即 中资券商在港未来迎来机会

    随着深港通开通在即,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成为可能,未来香港中资券商会迎来哪些业务机会和发展空间?深港通对两地市场的资本流动和估值水平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此,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交银国际董事长谭岳衡。他认为,深港通开通后资金南下动力大于北上;香港中资券商在资产管理方面大有可为;未来H股二级市场估值修复还可以促进一级市场融资,形成投融资的良性循环。

    中资券商在港未来迎来机会
    中资券商在港未来迎来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深港通开通之后会对A股及H股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谭岳衡:深港通会修复、调整香港市场长期处于低估值的状态。目前,深圳成长性股票的估值约40多倍,相当于香港的两倍,中间的折价空间很大。香港股票的估值低是历史形成,一直以来没有很强的动力去改变这种低估,深港通会是一个机会,因为它改变了投资者结构。

    互联互通以后,香港市场作为离内地最近的离岸市场,投融资辐射会大大提高。比如香港市场上市的新兴行业中等规模公司会因为有内地投资人的参与而被重新估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新兴行业公司在香港挂牌,并导致海外资金提高香港市场的配置比重,形成投融资的良性循环。同样,一些以中国元素作为增长动力的跨国公司会考虑香港上市,为国内投资人提供投资海外优秀公司的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在港中资券商与外资投行之间的竞争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

    谭岳衡:由于中资券商更贴近内地客户,更容易理解内地客户需求,中资券商背靠的母公司(证券或银行)资本实力和客户资源、项目资源较为强大,有助于形成协同效应,在服务内地企业和个人客户上具有文化、资源、地域上的优势。

    中资券商股票承销业务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和外资投行的差距仍然较大,如股票交易业务的市场定价权仍由外资行主导,在金融创新产品上与外资行的差距也很大,而且在债券等领域也远落后于外资投行。

    在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联通深度和广度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有内地资源的中资券商可重点把握内地客户境外投融资业务、资产管理和经纪业务的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内地券商未来会重点发力的业务是什么?

    谭岳衡: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在香港的中资券商目前话语权还不大。然而,在港中资金融机构目前在人民币产品上仍享有政策红利和业务优势,提升了中资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知名度。

    银行系中资券商还应把握境内商业银行从传统商业银行向综合经营转型、从重资本向轻资本转型的大趋势,进一步挖掘与总行业务的联动效应。

    这几年,一线外资公司在收缩,二线外资公司在退出,这为中资公司,尤其是有强大母公司背景、健全的业务体系和人才储备的中资公司留下了发展空间。中资公司未来在主经纪商业务(PB)、做市商、另类资产(包括股权、房地产及对冲基金)、财富管理、收购兼并、结构化融资等领域大有可为。

    证券时报记者:越来越多的券商选择在香港上市,但H股的估值水平常常令人尴尬,那么该如何看待H股上市券商的估值?

    谭岳衡:国际投资者偏好轻资本型、受股市波动影响小的券商,对于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占比高的券商给予更高估值,对自营占比高的券商给予较低估值。

    投行业务属于有附加值的业务,一般比经纪业务的估值高,但如果经纪业务持续发展,没烂账、没坏账,并且有稳定业绩可循的话,估值也会高于自营比重大的券商。机构投资者们不相信投资有常胜将军,自营有赚就有亏。相对来说,我认为香港市场对券商股的估值定位更为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