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华夏基金股权“迷雾” 两股东决意转让17.8%股权(2)

    以山东农投为例,五年前其出资2380万元获得的10%股权,若以24亿元转让成功,总收益高达100倍。功成身退,理由充足。

    不过,在表面理由之外,相关股东方的真实意图依然成谜。拟挂牌交易的17.8%股权最终花落谁家,仍引得市场各方的关注和猜疑。

    截至记者发稿,山东农投仍未对挂牌时间等相关细节做出具体回应,但不容置疑的是,觊觎华夏基金股权的机构和公司并不在少数。

    “只要牌照一日存在,基金就一日不缺投资者,尤其在资产荒的当下。”华东某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负责人告诉上证报记者,华夏基金的业内地位,其股权仍被视作一种稀缺资源,这也成为众投资界人士的共识。

    昨日,对于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事宜,上证报记者致电华夏基金相关负责人,对方回应称“暂时对此不予回应,建议采访相关机构”,至于股东方拟挂牌价所对应的公司估值,作为股东间交易的当事方,华夏基金方面也不方便对此作出评价。

    管理层持股悬念能否迎来转机

    继前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宣布辞职后,2014年夏天,华夏另一位灵魂人物范勇宏也宣布离开华夏基金。面对一位位基金元老的相继离去,长期以来基金股权激励机制的缺失也成为公募基金“永远的痛”。

    “合伙人制度是基金长青根本,合伙制保障了资金集团可以不受外部股东追求短期利益的压力,始终坚持长期投资理念,为基金投资者创造价值,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合伙人的动力,使核心员工愿意长期在公司工作。”华夏基金前总经理范勇宏在其著作《基金长青》中这样写道。

    在华夏基金期间,范勇宏一直周旋于监管层与各股东方,并在多个公开场合为股权激励舆论造势,但直到两年前,他悄然作别成就他声名的华夏基金,也未能帮管理层和核心员工如愿。

    在范勇宏看来,基金股权变动的现象在基金业发展史上非常普遍,而华夏基金公司更加突出一些——过去十年共经历了七任股东。他们均在获得很好的收益后,因种种原因退出,而华夏之所以一直发展至今,只因有一个很好的团队。

    2010年的一天,某银行系基金新任董事长以老友身份拜访范勇宏,范开门见山就说“能不来基金就不要来了。”时至今日,这位也曾切身体会到基金股权激励缺失阵痛的董事长仍对此记忆犹新。

    “作为华夏基金公司而言,多股东持股、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下降当然是最好的结果,这意味着基金公司管理层不仅有更多婆家靠山,也意味着在股东博弈中管理层的发言权更大。”一位接近华夏的人士表示。

    据上述人士称,前华夏管理层在股权转让中的诉求是,向股东方争取管理层持股,但最终未果。对此,范勇宏曾表达过这样的诉求:资产管理行业是个以“人”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应该建立以人为核心,而不是以股本为核心的治理结构。

    事实上,范勇宏的这一理念也得到不少基金业高管的认同。深圳某基金公司总经理认为,公募基金本身就是一个拿业绩说话的行业,而做业绩就必须要有优秀的投研团队和优秀的基金经理,而股权激励是留住这些人的重要利器。

    在上述基金总经理看来,尽管基金管理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念,但在以股权和资本说话的董事会,其建议和理念时常受制于急功近利的资本短视,这也成为基金管理人及核心投研人士频繁变更的重要原因。

    2015年8月,汤晓东正式出任华夏基金总经理。随着多位创业元老渐行渐远,加之天弘逆袭致霸主地位旁落后,业内也对这位新掌舵人期望甚高,而能否早日实现股权激励也成为外界对其的重要关注点。

    “汤晓东能否成为华夏基金的下一个灵魂人物,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华夏基金的股权激励进程。”一位基金业内人士称。不过,值此股权再度变更之际,一直谋求股权激励的华夏管理层能否迎来转机仍有待观察。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