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格力郑州环保项目频遭举报被叫停 缺乏沟通邻避效应(2)

    即使如此,对于该公司污染环境的举报仍时有发生,直至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南一个月内,接连三次收到举报材料。

    记者在该工厂周边的住宅区采访时,几位居民的观点不约而同:早上和晚上总能闻到一股怪味,也不知道是哪来的。听说附近有家焚烧电子垃圾的企业,都怀疑是他们的问题。记者追问:“你们知道是哪一家企业吗?去了解过吗”,对方都表示“不曾了解,只是跟环保局反映过”。

    为了找到真相,记者8月16日特地在郑州格力绿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内仔仔细细转了一圈,看到原本规划的二期项目建设用地仍满是荒草,一期项目场内物品分类、整齐存放,没有闻到异味,也没有发现焚烧设备。郑州市高新区环保局派来的驻厂监督员王军凯说,该公司不做化学处理,没有焚烧过程。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再生资源筹备专员张强说,“现在只保留了一期的物理拆解,完成后剩下的主要就是铜、铝、钢和塑料,这都是我们用来销售营利的东西,怎么可能烧掉?”

    “那为什么总有人举报你们呢?”记者问到。对面的张强满脸的苦闷,他说:“我们一直在检讨,商业竞争中不排除有复杂的因素,但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公开、主动沟通做得不够,导致群众有误解。”8月28日,郑州市高新区环保局与该企业,联合举行“开放日”活动,邀请了附近小区的群众到企业实地进行参观,以期澄清不必要的误会。

    参观后的王女士对记者说:“看了之后我们才明白,这企业根本不焚烧垃圾,而且它离我们小区的直线距离超过3公里,气味不可能飘那么远。”张先生的说法则让人哭笑不得:“我一直以为,格力电子垃圾回收厂就在我们小区对面,来了才知道它原来离我们这么远……”

    如何走出“一闹就停”困局

    近年来,因群体质疑污染问题,而最终“逼停”项目的事件呈现高发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较大的环保类群体性事件至少有50起,而涉及的50多个项目,多数都已经被暂停或终止。

    如何走出此类事件“一闹就停”的困局?业内专家和基层干部普遍认为,不科学的决策过程很容易成为群体聚集的导火索。公众对环境的要求和社会事务的参与度在提高,目前行政主导式的决策机制已经难以适应。立项、选址等工作前期没有公开讨论,项目招标、建设等程序没有征求公众意见,封闭的决策过程无疑容易助长公众的不信任情绪,引发强烈反对。

    一些受访的环保系统干部认为,群众关注和参与环保工作的热情逐渐高涨,说明社会的环保意识在增强,但环保在很多具体层面是专业的科学问题,一些群众环保知识滞后于环保意识的现实,应该得到正视。如果政府没有立场,完全被民意裹挟而导致错误的结果是荒唐的。在政府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方法的前提下,也希望群众能够理性发声。

    也有学者提出,如果合法合规的项目需要有人去承担环境成本,承担成本的人理应得到受益者的补偿,建议像征地一样,由专业机构对受影响地居民的损失进行量化统计,进行相应补偿,这样才能形成长效机制,来推动类似事件的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单光鼐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化解“一闹就停”尴尬,要先从沟通协商开始,耐心聆听群众声音,切实考虑群众利益,特别是在事前广泛征求民意,公众要广泛参与、充分讨论,项目行不行要有激烈交锋,最终达成共识。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