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集体发声透露宝万之争监管压力越来越大(2)
7月21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十三五”保险业发展与监管专题培训班上也提出,近几年,少数公司进入保险业后,在经营中漠视行业规矩、无视金融规律、规避保险监管,将保险作为低成本的融资工具,以高风险方式做大业务规模,实现资产迅速膨胀,完全偏离保险保障的主业,蜕变成人皆侧目的“暴发户”、“野蛮人”。
监管或向合理性发展
随着监管层对“宝万之争”的持续关注,未来事态的发展或更加扑朔迷离,而根据整个事件中监管态度的变化趋势,这一事件或最终将从行为合规性转变为政策合理性。
高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即表示,对比此前监管层的态度,可明显看出其监管思路在于当事双方——万科和宝能,是否存在损害中小投资者的行为。
“原先不发声的原因,在于双方还都比较理智,言论与行为都没有出现对全体股东有损害的现象。”高利说,“但最近万科和宝能的一些行为,明显对股价带来了消极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之前和现在,双方目前都没有出现违规的现象,或者说监管层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双方有违规的地方。”
高利称,因此此时监管层发声,可能意图在于想要提醒双方,应该从法律层面来解决争端。他解释,由于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缺乏专业素养,很难分辨当事双方谁对谁错,因此在抉择上就容易对公司股价带来影响。
7月24日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则对记者表示,无论事态如何发展,监管层的意图都很明显,即要求双方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过招”,逾越法律的行为肯定是不被允许的。
“只是对于跨业监管,根据现有的框架来说,监管的确需要跟上。因为与具体事件相比,其变化速度远远大于法律法规变更以及监管的速度。所以对于‘三会’监管关系的确定,根据现有的案例来确定,未来也可以出现调整。”邵宇说。
知名立法专家朱少平7月24日亦表示,万科与宝能双方在已有的公司法与上市公司法规中,如果都符合规定,则一切无可厚非。在此基础上,再把有争议的议题放至股东大会上,让全体股东投票决议,“毕竟公司的利益是全体股东的利益,而不是大股东的利益”。
在对“宝万之争”未来监管的讨论上,多位受访人士均表示,未来或将出现法规层面的改变。
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7月24日即对记者称,随着市场对宝能系举牌资金的关注,对此次起到大作用的“万能险”的争议也随之而起。
“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在国内外都存在,只是国外的险资一般很少介入公司的治理。不过这次事件里宝能通过险资举牌后,到底应不应该具有股东资格,在未来可能确实将被严格界定。”上述投行人士说。
高利则认为,公司治理虽应同时满足道德与法律层面的要求,但倘若合法合规,权益就应该得到承认,即使未来法规出现修改,亦是以后的事。
“在没有确切违规证据下,现在监管层对宝能和万科能做的不多,或只能选择窗口指导,或者提供协调与指导的路径,其余的只能依靠所有股东的选择。”高利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