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出清路线图日渐明晰 钢煤企业重点盯防(2)
分类处置
对于4万多家央企及其子公司来讲,345户并不是僵尸企业的全部,僵尸企业的总数到底有多少,这还是一个谜,而谜一样的还有僵尸企业的成因。
“僵尸企业的出现有3个主要成因:一是改制成因,初期国有企业改革盛行部分改制而非整体改制;二是历史成因,一些当时因需成立的临时性企业遗留下来;三是企业自身经营机制原因。”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绛认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指出,选择性产业政策和地方保护是僵尸企业的制度性成因。
“地方政府出于增加GDP和税收的考虑,普遍采取给予土地、税收优惠和放宽环保、能耗、温室气体排放等监管的方式招商引资,不但造成过度投资从而催生大量过剩产能,也使得一些低效率的企业能够依靠补贴或减少成本支出而生存下去。”黄群慧说。
与此同时,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僵尸企业按市场规律退出,僵尸企业退出的最大阻力是人员和资金问题。
黄群慧调研发现,企业破产后会造成大量职工下岗,如果不能给这些下岗职工提供失业后的生活保障、妥善安置他们再就业,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只要企业能够按期偿还贷款利息,银行就能维持好看的“报表”,企业破产则会导致银行坏账问题暴露。
“最终还要落在这345户怎么处置的问题上,包括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关键还在这两个问题上,这是焦点。”李锦称。
至于如何处置,李锦认为,一种是兼并重组,另一种是清退破产,破产清退的比例应该比此前预期的要多一些,权威人士访谈说长痛不如短痛。“今年以来,借需求侧发力很多产能过剩行业的僵尸企业重新开工复产,回光返照,但是还是要下决心处置僵尸企业。”
黄群慧则认为,僵尸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处置办法,而应抓住重点、分类化解、精准施策,协调推进。
此前国务院曾提出,对僵尸企业加强分类指导,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重组,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
中央给出清理处置僵尸企业的总体时间表是,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再一个办法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国务院常务会议讲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或重组,至于具体实施方法,社会资本怎么进来,比例怎么确定,这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李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