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通缩压力加大隐忧凸显 货币宽松仍有空间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CPI同比上涨1.3%,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涨幅收窄。10月PPI同比下降5.9%,与前两月持平。分析人士表示,10月CPI同比涨幅低于市场预期,食品价格涨幅回落是主因。

    通缩压力加大
    通缩压力加大

    尽管PPI降幅与前两月持平,但中长期看,产能过剩、盈利恶化、大宗商品低位运行料使PPI中期依旧呈负增长,加大通缩压力。面对不稳定的内外需形势,货币宽松仍有空间,适时再次“双降”仍有可能。但考虑到央行强调不能过度“放水”,未来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明年财政赤字调整将是大概率事件。

    通缩压力加大

    10月CPI同比涨幅连续两个月收窄。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认为,10月食品价格涨幅收窄是CPI同比涨幅下降的直接原因。猪肉、鲜菜、鲜果、水产品、蛋类价格环比全线下跌,猪肉价格环比近6个月首次下降,猪肉价格上涨周期已到尾声。非食品价格影响CPI中长期走势,近一年非食品价格在0.9%-1.3%之间徘徊,是拉低CPI的重要原因。

    民生宏观研究员朱振鑫表示,猪周期弱化,通胀隐忧解除。近期猪价快速下跌,一是前期上涨过快面临回调压力,前期22省市平均猪肉价格在3月下旬至8月中旬涨幅达40%;二是经济下行和季节因素导致消费需求继续走弱;三是市场对后期猪价信心下降,生猪供应加快。中期来看,考虑到7月生猪存栏增加,根据生物周期到12月能形成有效生猪供给,年内猪价大幅反弹概率不大,通缩压力进一步加大。

    刘学智称,CPI缺乏上涨动力,将在低位运行,全年涨幅预计在1.4%-1.5%,显著低于去年。

    10月PPI同比下降5.9%,与前两月持平。朱振鑫认为,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叠加8月汇改后人民币贬值,带来一定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中央加大稳投资、稳增长力度,导致部分工业品需求企稳。

    对未来PPI走势,朱振鑫表示,PPI已连续44个月负增长,中期来看,未来转正仍遥遥无期。一方面,上游去产能、去库存尚未结束;另一方面,伴随经济换挡转型,传统工业品需求将趋势性放缓。在产能有效去化和新增长点完全成型之前,PPI难摆脱低迷。

    中信建投分析师黄文涛认为,产能过剩、盈利恶化、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将使PPI中期保持负增长,工业通缩是中期问题。中国经济最大风险不是通胀而是通缩,通缩魅影中期存在。

    政策加码有空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10月CPI较上月涨幅回落,PPI与上月持平,再显通缩隐忧。结合10月进出口同比增速继续回落来看,当前内外需形势仍不稳定。

    温彬建议,继续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以稳增长。按惯例,每年最后两个月是财政支出投放较为集中的时期,财政政策有望继续发力,公共投入有望增加。货币政策还有进一步放松的空间,适时再次“双降”,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改善内外需求。

    朱振鑫表示,通缩压力加大,货币宽松仍有空间,财政政策将更积极。CPI和PPI直接影响实际利率,是观测降息的最佳风向标。9月名义贷款利率虽已从去年的接近7%降到5.7%,但考虑通胀之后,实际利率仍很高,需降息来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三季度超储率只有1.9%,急需通过降准对冲超储的消耗,因此,降准必要性也在加大。从时点上看,央行或在美联储加息之前有所行动。不过,考虑到央行强调不能过度放水,未来政策重点将逐步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明年财政赤字调整是大概率事件。

    黄文涛认为,实际利率较高,制约投资消费和经济企稳,货币政策将继续宽松。负利率是伪命题,不会制约继续降息。同时,降准是常态化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