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百度硅谷揽才欲实施互联网“曼哈顿计划”

    编者按:不管你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力量,人工智能已经从原来的统计分析为主,进化到今天带有自我完善功能的“深度学习”。通过“图灵测试”的目标,已不再遥不可及……

    百度硅谷揽才欲实施互联网
    百度硅谷揽才欲实施互联网

    时间进入2014年5月,中国互联网的激烈竞争,已经进入彻底的白热化阶段。

    在产品技术和市场几乎对所有参与者透明的情况下,所有的“道”和“术”都失去了意义。当几家巨头动辄几亿、几十亿的并购投资,动辄上亿大战补贴,动辄合纵连横进军这里进军那里,当任何阴谋阳谋都在意料之中,当任何布局都犬牙交错,当任何战略战术动作,都在贴身逼抢中走形、混乱时——

    这个场景,是不是让你感到莫名熟悉、感到似曾相识、感到dejavu?

    再提示一下,你还记得那个伟大的“曼哈顿计划”吗?

    历史上“曼哈顿计划”终结混战

    1942年,苏德正在斯大林格勒拉锯,日美正在中途岛苦战,英军和徳意正在阿拉曼殊死对决,百万生灵在战争的绞链中涂炭,数以亿万计的金钱在战火中化为灰烬,美国悄悄启动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漫天奇光异彩,犹如圣灵逞威,只有千只太阳,始能与它争辉。”1945年,当犹太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在美国新墨西哥核弹试爆现场,看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威力时,他引用了《摩柯婆罗多经-福者之歌》中的这句话,来形容那一刻的震撼。这一年,在“小男孩”和“胖子”的冲击波中,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方式终结了这场波及20亿人,耗费全球数年GDP总和的大战。

    这项由奥本海默领导的“曼哈顿计划”,是当时美国历史上耗资最大的工程,它直接导致了“大科学”(bigscience)这个词汇的诞生,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这是计划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此之前,苏联、英国甚至纳粹德国均实际上启动过类似的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对研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考虑不足,也就没有对核心高端人才形成足够的凝聚力,只有美国真正第一个将它变成了现实。

    回头看来,原子弹避免了100万美国陆战队员在日本本土作战中丧生,让日本的投降至少提前了一年,节约了数以千百亿计的美元(它的开销只相当于战时9天的花费),让整个世界进入原子时代(纽约时报语),带来了卫星、登月、《控制论》、嘻皮士、《全球概览》、计算机和互联网,深深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

    回到中国互联网的现实,我们看到,不只是BAT三巨头,也不只是百亿美元俱乐部成员或是中概股成员,甚至连刚起步的创业公司,在竞争中都已经像1942年的苏美英日徳意,在移动互联网这片红海甚至是血海中,深陷低水平绞杀拼底线的循环,甚至很多公司不惜踩线《反不正当竞争法》,试图用烧钱补贴的手段来获取竞争中的些微优势。

    甚至在以破坏性创新起家的欧美,我们也看到诸多曾经以创造力知名的企业,在市场的围追堵截中失措,苹果在安卓低水平的机海战术围攻下失去还手之力,twitter纵容僵尸粉饮鸩止渴,facebook甚至寻路中国,试图用中国企业的集团化和多元化这把双刃剑以毒攻毒,解除四面楚歌的燃眉之急。

    但是,这个世界真的会按照这样的无序规则,继续混乱下去吗?

    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原子弹”

    4月,谷歌CEO拉里-佩奇的一封公开信,将人们的目光,从低层次的市场拉锯战,重新拉回到科技本身,拉回到战后卫星升空、人类登月的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

    他在信中回顾了谷歌过去一年的成就,指出谷歌将把精力转向当日送达、对抗衰老、改进设计、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在信的末尾,他表示,谷歌一直在从事一些看似不可能成功的项目,如无人驾驶汽车和增强现实眼镜,因为“与风险较低的项目相比,它们更容易使宏伟的目标获得进展。”

    谷歌的宏伟蓝图正是要保证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核武器一样的领先技术——而这一技术,无疑就是计算机技术王冠上的宝石——人工智能。在过去一年中,谷歌给几乎所有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公司都开出了收购的报价,还收购了DNNresearch、BostonDynamics和Deepmind。不仅如此,谷歌还不惜高薪聘用世界上最好的神经网络专家之一GeoffHinton和RayKurzweil,前者的事迹因太过低调而不闻于外界,但后者可是鼎鼎大名的科学疯子,他的最新预言有两个——人类永生,和计算机在10年内拥有自主意识,15年内战胜人脑。

    为什么是人工智能?数据显示,全球所有信息数据中的90%产生于过去两年,每天新增的数据量相当于1500个国家图书馆。这让人工智能这项关于如何表达、获取和使用知识的科学,或者说“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做过去只有人能做的智能工作”,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事实上,1950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就曾在小说《我,机器人》中描述了一个人类与机器无障碍沟通交流的世界。他认为,人类终能制造一台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即长时间与人类沟通而无法被认出是机器的机器,这将为世界带来巨变。

    尽管这一目标至今仍未实现,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力量,人工智能已经从原来的统计分析为主,进化到今天带有自我完善功能的“深度学习”。通过“图灵测试”的目标,已不再遥不可及。

    除谷歌外,微软也在今年早些时候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个人助理服务Cortana,百度则在2013年1月就组建“深度学习研究院”,专攻人工智能的领先技术——深度学习,并把成果用于其互联网产品。当年9月,Facebook的人工智能小组近日开始秘密实验“深度学习”技术,让用户将获得更多有趣的新鲜事和更精准的广告。

    一切正像1942年的世界,新的游戏规则即将石破天惊,而旧世界对此一无所知。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