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奇葩女子利用航空延误险获利300万 赚钱不走正路

    经常能看到保险好买不好赔这类的话题,真实情况往往是——在购买保险的时候没有搞清楚保障责任;或者是被卖保险的人给忽悠了。到出险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手里的保险合同,和自己想保障的内容不是一回事儿。

    利用航空延误险获利300万
    利用航空延误险获利300万

    但这样的消息看多了,就给大家造成了保险公司的赔款不好拿的印象。如果你也这么认为,这两天网络上的一个热点话题真的是足够刷新了这个刻板印象了。

    话说,4月27日,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找到南京市鼓楼派出所报警,称在机票延误险赔付时,发现以李某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护照号身份证号,多次进行理赔。陈先生怀疑,公司可能遭遇了保险诈骗。

    警方侦查发现:从2015年至今,李某利用20多人的身份信息,在各大保险公司频繁购买航空延误险。成功操作近900次,获得理赔300余万元。除了使用自己的身份,另外那些用于购买机票的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都是李某以买理财产品为理由,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所有这些账户的赔款,最终当然都转到了李某自己的账户里。

    900次,300余万,从保险公司糊弄出来的,航空延误险赔款……敬你是条汉子!为啥我们很多人遇到的航班延误,就很难赔呢?这里面还是很需要技巧的。

    李某的操作步骤大概如下:

    第一步,准确选择延误率高的航班。曾经做过航空服务工作的李某,有提前获取航班取消、或延误信息的途径。再用这些信息,到网络上去挑选延误率较高的航班,然后去关注这些航班的航线上有没有极端天气。

    第二步,虚构不同身份购票并大量投保。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20多个身份证号以及护照号,为逃避系统核查,用这些不同的身份来购买机票。为了更具隐蔽性,李某每次购买机票都要用到4-5个身份。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大约40份延误险。

    第三步,关注航班信息,伺机退票索赔。买这些机票本来也不是为了去坐的,所以,买完机票的李某只需要躲在家里,时刻关注航班动态。只要发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她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尽量减少损失。而一旦航班出现延误,就开始着手向保险公司索赔。

    300多万,就是这么搞来的。这几年的时间,900次操作!买一份航班延误险的平均保费是40块钱左右,但保险公司因飞机延误赔付的金额在400到2000块不等。如果延误时间长,甚至可以赔到7000-8000。绝对的高杠杆!无风险套利!不过,这个钱不好赚!

    李某利用其亲友身份信息购买机票和飞机延误险,涉嫌在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时,故意捏造根本不存在的被保险对象,骗取保险公司保险金。客观上存在刑法评价中的诈骗行为,同时诈骗金额已达到保险诈骗罪的追诉标准。

    网络上很多人都在说,买了机票是事实,航班延误也是事实,买了延误险依然是事实,管人家坐不坐呢?凭什么算诈骗?航延险这物种原本只是送给高端信用卡客户的福利,也是保险公司用来获客的一个手段。

    从2015年开始,这玩意儿大放异彩,网上出了好多航延险的薅羊毛攻略,甚至还有黄牛跑到机场大厅,每人送一份,然后等赔了坐地分钱,这种组团薅羊毛的事儿……

    用保险原则来看航延险确实是有点问题的,既不是人身风险,也不是财产风险,保延误算个啥?说人家“骗保”,有争议也是正常的。但是这样职业钻规则漏洞的,真没法赞同。

    在这里很想说一句:保险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最大诚信原则。简单来说,就是相信保险合同订立的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是本着诚信原则来做事情的。关于人们的主观故意,确实是没法判断的,人心怎么好揣测呢?所以就只能默认大家都是诚信的,这个游戏才能玩得下去。

    在保险的发展史上,骗保的事情确实有很多很多,小到车险骗保,大到杀人骗保,屡见不鲜。每一次这类事情的发生,都会让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去修正规则。

    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道德角度看,这些行为都该被严惩!否则,大家都没有诚信,保险的核赔就会越来越严格。对于信守诚信的人们来说,保险赔偿会拿到,但因为需要严格再严格的审核,等待时间就会被延长。人无信则不立,赚钱要走正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