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客观诉求引致呼声再起 因保险权益仓位水平逼近上限

    上周末,市场出现“银保监会正积极研究修订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拟在当前30%基础上予以进一步提升”的传闻。上海证券报从多个信源获悉,自一年前部分主流保险机构提出“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上限由30%增至40%”的建议后,监管部门就一直在积极研究。近期又因多家保险机构权益仓位水平逼近上限,引发提升险资权益投资比例呼声再起。

    保险行业
    保险行业

    “关键是何时能落地。接下来,我们会密切关注这方面的监管动态。”一家保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如是说。一旦落地,对股市显然是利好消息。相对来说,保险资金是长线资金,其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一旦提升,意味着保险资金加大权益投资的想象空间被打开,理论上会吸引更多新增保险资金流入资本市场。

    来自保险机构的真实诉求

    据多位保险机构负责人透露,自去年开始,不少保险机构在行业内部座谈会等场合上多次呼吁:建议恢复2015年保险资金救市政策时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

    4年前的这一政策,指的是原保监会2015年7月8日发布的《关于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明确鼓励保险资金加大对股市的投资额度,将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比例上限由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5%调整为10%;投资权益类资产达到30%比例上限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票,增持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同时,对“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的资产认可比例”适度提高。

    这一政策持续了约一年半时间。2017年1月24日,原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保险机构投资单一股票的账面余额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投资权益类资产的账面余额合计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30%。

    “目前呼吁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放宽,和2015年时的背景不一样。”一家大型保险机构投资负责人告诉记者,2015年提高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比例,是针对资本市场特殊情况下的政策。而当下业内重提放宽,主要是来自部分保险机构的真实诉求,即目前他们的权益仓位水平已达到25%至28%,逼近30%的上限。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目前部分保险机构的权益仓位水平已接近上限。一方面,因为他们总体看好今年A股行情,普遍进行了积极的配置操作,导致权益仓位水平上升;另一方面,目前各保险机构在统计权益投资类资产时,包含了股票、基金(包括权益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优先股、理财产品、包括非上市股权在内的其他权益投资等,实际投资股票和偏股型基金的总量并不大。

    也就是说,如果这次提升险资权益投资比例的呼吁能获政策支持,意味着将有效释放保险资金在股票和偏股型基金上的配置空间。银保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险业的资金运用余额为17.0554万亿元,其中投向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金额为2.1126万亿元,实际占比约为12.39%。

    据业内人士粗略估算,如果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上限由30%增至40%,假设保险公司投于股票和偏股型基金的占比增加5个百分点,将会给资本市场带来约8000亿元的增量资金。

    激进投资现象难再现

    在提升险资投资比例呼声渐起的同时,也有部分业内人士表达了顾虑:比例上限放宽后,会否再次掀起中小保险公司的举牌潮?

    有投资者表示,2015年部分激进型保险机构钻政策空子,在低迷的市道中,争相举牌一些上市公司。“其中,个别案例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类现象会否再度上演?如何防止?”

    不过,在多位保险机构投资负责人看来,这类现象再度上演的可能性较低,因为目前的保险行业环境和当年相比已发生较大变化。

    “2015年保险资金权益投资上限放宽,只是激进型保险机构举牌潮的一个催化剂。彼时负债端大量发售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是引致激进型保险机构在资产端上采取激进策略的另一个因素。但近两年来,随着保险行业回归保障的深度转型,保险公司负债端中长期保障型产品的比重逐渐提升,相应的资产端配置策略也会回归保守。”一家大型保险资管公司负责人分析说。

    “我们一直建议,基于增加投资灵活性的角度,权益投资比例上限可适当放宽,但相关风险保险公司必须自担。”上述负责人还表示,对于大部分中大型保险机构来说,历经20年的权益投资历练,相关投资和风控经验已经成熟,加上有“偿二代”新监管体系和新会计准则IFRS9的刚性约束,保险机构在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上绝不会“拍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