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开展信保业务专项自查行动 整治信保业务违法行为

    2016年底惠州侨兴集团旗下企业私募债券出现违约,给该项目提供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下称信保业务)、遭遇“假保函”的浙商保险,因此陷入巨额理赔的窘境。信保业务这一伴随商业信用发展而出现的创新型业务由此进入公众视线,但事实上近年来该险种的爆发式增长背后所隐匿的风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

    遏制信保业务风险
    遏制信保业务风险

    上海证券报记者独家获悉,在去年7月《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出台后,近日监管部门向各地保监局及各财险公司下发通知,拟开展信保业务专项自查行动,重点整治保险公司在开展信保业务过程中存在的未严格执行《办法》要求、规避监管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风险隐患,从源头上遏制信保业务风险。

    自查新规执行效果

    所谓信保业务,是指以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分为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除外)和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为权利人,保证保险的投保人为义务人、被保险人为权利人。

    近年来,各类金融产品的兴起,助推了信保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使得保险业的功能作用由传统经济补偿向现代资金融通的功能扩展。因信保业务具有担保作用的特殊属性,成为撬动金融资金的有效工具。然而,这一创新型业务在斩获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面临的金融交叉风险亦不容小觑。

    为此,监管部门自2016年开始便持续拉响警报。去年7月,被视为信保业务纲领性文件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发布,对出口信用保险以外的信保业务予以全面规范。在划定保险公司信保业务经营红线的同时,《办法》也着重要求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控,从源头防范风险。

    据保险公司人士透露,为评估《办法》的执行效果,监管部门近日下发通知,拟开展信保业务专项自查行动。自查范围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办法》执行的自查范围:签单日期或保险起期在2017年7月11日至2018年7月10日期间的所有未到期及未决赔款信保业务。

    二是大额业务自查范围:自信保业务开展以来,至2018年7月10日止,单户履约义务人保险金额2000万元以上(含)的未到期及未决赔款融资性信保业务。融资性信保业务的界定标准,以保单承保的履约合同是否属于借贷合同为标准。

    此次自查重点主要是《办法》规定的执行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八种情形:信保业务是否存在超过《办法》第六条承保限额的情况;是否承保《办法》第八条所禁止的业务类型;是否存在因内控管理薄弱导致内部人员未按现有操作流程或规章制度执行,面临操作风险的情况;是否存在因组织架构、承保经验、征信对接、理赔不及时等风控体系不健全,导致风险敞口过大的情况;是否存在因发生大额赔付案件影响公司稳定经营的情况等。

    自查须穿透至底层债务人

    据了解,此次自查工作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同步进行,即各保险公司负责组织实施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自查工作,各保监局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信保业务的自查工作。

    根据要求,保险公司在自查时,应实施穿透式自查(即穿透至底层债务人),全面覆盖保前、保中、保后以及追偿等各个业务环节,自查工作应包括开展信保业务的所有分支机构。

    各保监局在辖内自查时,应结合辖内信保业务发展情况、以往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发现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制定自查方案,同步组织开展辖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信保业务自查工作。

    “根据监管要求,各保险公司应以此次自查为契机,认真查找风险隐患,实事求是地反映自身存在的问题。对于存在应查未查、应发现未发现,或瞒报、谎报、错报等问题,一经证实,监管部门将上追一级领导责任,并依法从严处理。”上述保险公司人士透露称。

    同时还要求保险公司对于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如未按时整改、只查不改,或整改流于形式的,监管部门将对其进行公开通报,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