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太平洋证券巨亏背后 成单月亏损王多项指标行业垫底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太平洋证券5月份单月亏损1.62亿元,这个数据也成为上市证券当月的亏损王。回顾太平洋证券上市的十年,核心业务可谓是全线崩溃,导致太平洋证券巨亏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单月亏损王,多项指标行业垫底

    上市券商5月份月报显示,太平洋证券5月份单月亏损1.62亿元,营业收入-6104.81万元,成为上市券商当月的“亏损王”。该公司表示,5月份证券投资业务浮亏是由于市场整体趋弱及个别重仓股跌幅较大造成;因证券投资业务出现浮亏,冲抵了其他业务收入,导致当月营业收入为负数。

    太平洋证券5月份单月亏损1.62亿元
    太平洋证券5月份单月亏损1.62亿元

    的确,券商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市场环境直接影响经营情况,太平洋证券也一样。但不得不说明的是,该公司明显跑输行业平均水平。今年3月份,太平洋证券在开年连续亏损两个月的情形下一度出现业绩好转,当月实现净利1.15亿元;然而到了4月份,该公司净利仅有700万元;5月份则转为亏损1.62亿元,单月亏损数额超过了去年全年净利。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今年已经有3个月出现亏损。从太平洋证券近几年的月报来看,其2017年有4个月亏损,其中7月份亏损最少,为0.48亿元,1月份亏损最多,为1.44亿元;2016年有2个月亏损,但仅1月份单月亏损就高达5.23亿元;2015年仅7月份亏损,单月亏损额1.37亿元。

    太平洋证券自上市以来,业绩一直不温不火,近几年则呈现断崖式下滑局面。数据显示,太平洋证券上市以来,2015年收益最好,实现净利11.33亿元;2016年,其净利为6.68亿元;2017年,其净利仅有1.16亿元。短短3年时间,该公司年度净利下降了89.76%。记者查阅年报发现,公司上市10年以来,有6年里净利不到5亿元,2012年最少,全年仅实现净利0.7亿元;2008年业绩最差,全年亏损6.45亿元。

    事实上,太平洋证券的业绩在上市券商中一直排在尾部。2017年,在31家上市券商中,太平洋证券多项业绩指标排名垫底。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该公司去年营业收入12.97亿元,行业排名倒数第一;营业收入增长率-28.11%,倒数第二;净利润1.55亿元,倒数第二;净利润增长率-67.97%,倒数第一;净资产收益率1.32%,倒数第一;净资本收益率1.23%,倒数第一;客户资金余额49.96亿元,倒数第二;托管证券市值923.18亿元,倒数第一;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含席位租赁)2.89亿元,倒数第二;营业部平均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577万元,倒数第一;证券经纪业务收入2.9亿元,倒数第二;代理销售金融产品收入127万元,倒数第一;投资银行业务收入1.27亿元,倒数第四;承销与保荐业务收入3189万元,倒数第三;债券主承销金额31.37亿元,倒数第一;债券主承销佣金收入3179万元,倒数第五;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收入75万元,倒数第一;投资咨询业务收入15万元,倒数第一;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1.74亿元,倒数第一;融资融券融出资金余额24.6亿元,倒数第一;证券投资收入3.2亿元,倒数第四;股权投资收入183万元,倒数第二。

    太平洋证券的业绩已引发上交所关注。今年4月9日,上交所就其2017年年度报告发出问询函,提出了涉及年报六大方面共11个问题。

    偏居一隅,经纪业务占比奇高

    太平洋证券注册地位于云南昆明,主要办公地在北京。上市10年间,公司员工数量从432人增加到近2000人,分支机构从22家发展到107家。不过,太平洋证券始终还是偏居一隅的地方性证券公司。截至2017年末,该公司88家证券营业部中,云南省内有33家,占比高达37.5%,营业收入贡献占分支机构比例超过70%。

    近几年,该公司才开始在省外设置网点,但盈利能力仍然较弱。事实上,太平洋证券曾是云南省经纪业务市场份额第一的券商,但由于受到省外券商冲击,公司在云南市场份额也逐年下降,虽然其经纪业务还能勉强居当地第一,但已明显缺乏竞争优势。

    数据显示,经纪业务是太平洋证券的主要收入来源。2017年,该公司经纪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06亿元,占公司全部营业收入的46.72%;2016年、2015年这一占比分别为44.11%和54.22%。

    2017年,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在上市券商中排名倒数第二,在全行业排名第58位,也处于靠后位置。2017年,该公司代理买卖股票、基金、债券交易总金额19264.09亿元,市场份额0.251%,位居第69位;股票基金交易总额6152.95亿元,市场份额0.253%,位居第65位;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9亿元,同比下降21.84%。

    2017年上半年,太平洋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比高达76.63%。相比较而言,2017年上半年行业经纪业务收入排名前三的3家券商这一占比分别是28%、25%和39%。由此可以看出,该公司经纪业务基本依托传统运作方式,缺乏综合化规划,在行业开始转向财富管理时,公司尚未有明显动作。

    记者注意到,太平洋证券也曾有过一些尝试。2014年12月24日,太平洋证券公告称,其与京东旗下的网银在线(北京)科技公司签约,合力打造网银在线证券板块。对比业内国金证券与腾讯合作、平安证券向互联网券商转型等案例,这些券商借助互联网金融模式探索业务转型和升级,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然而3年多过去了,太平洋证券并没在互联网转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多次踩雷,去年IPO颗粒无收

    换个角度看投行业务,太平洋证券的投行项目质量,在业界一直饱受质疑。2012年,太平洋证券保荐的两只新股——南大光电和龙泉股份,都出现业绩迅速“打脸”的状况。2016年,龙宝参茸因存在虚假陈述、隐瞒重大担保事项、不实披露等问题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其保荐机构太平洋证券也被牵入其中。

    2016年,太平洋证券新三板业务也频遭山西证监局、云南证监局、股转系统等多方监管机构处分。原因是未及时督促挂牌公司“长荣农科”解决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没有及时发现“云叶股份”资金占用并予以规范、未能督导挂牌公司规范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等。

    项目多次踩雷是团队风控能力不足,还是专业能力欠缺?2017年报显示,太平洋证券共有250名投行人员,却没有完成一单IPO业务,也没有定增业务;仅发行十几单地方政府债,一单企业债和三单公司债等。庞大的投行业务团队,全年IPO、定增、配股竟然颗粒无收。

    “这些年,公司投行业务不赚钱,但团队却在不断扩张,而投行又是人力成本最高的部门。”一位接近太平洋证券的人士告诉记者,近两年,不少券商都在精简团队,谋求转型,但太平洋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停止团队扩张,也没有创新与转型。

    “上市前几年,投行业务出现亏损也属正常,毕竟那会儿刚拿到业务资格,搭建团队、培养项目都需要成本和时间。”一位太平洋证券前员工表示,十年过去了,业务团队也大幅扩增,但该公司依旧在靠人力苦寻项目,实在让人有些难以理解。“花这么高的成本养这么大的团队,但项目却寥寥无几,明显是亏本买卖。”

    2007年4月份,太平洋证券获得保荐人资格。该公司首份上市年报显示,其2007年度投行业务营收1134.42万元,同比增长1558.52%。其中,财务顾问收入263万元,共4个项目;证券承销佣金收入854.28万元,共19个项目。

    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并未给太平洋证券的利润带来实际贡献。该公司年报显示,2007年,其投行业务营业利润亏损577.26万元;2006年,其投行业务营业利润亏损352.03万元。太平洋证券投行业务亏损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10年才有所改善。

    2012年7月,太平洋证券第二任总经理王超离职,董事会授聘李长伟担任总经理。在李长伟上任的第一个年报期内,该公司投行业务利润就同比大幅下滑63%,到2013年转为亏损616万元。太平洋证券解释称,受A股市场IPO停摆影响,虽公司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但无法阻挡投行业务收入的下滑态势。

    诚然,市场环境对行业有很大影响,但企业自身战略也很重要。上市券商中,体量和太平洋证券比较接近的国海证券,2013年投行业务营业收入却同比增长85.87%。国海证券称,该公司及时调整业务策略,将再融资和债券业务作为增收创利的重点,积极推动项目发行。

    随后几年,太平洋证券的投行业务持续在盈亏线上挣扎。2015年,该公司投行业务实现利润686.48万元,同比2014年下降80%;2016年,其投行业务实现利润4300万元;2017年,投行业务亏损733.3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2017年,太平洋证券投行业务年度盈利均不足5000万元,但业务及管理费、税金及附加、资产减值损失等各类成本开支却高达3.66亿元。

    “以前王超分管投行的时候,即便在IPO发行量很小、团队人数不多的情况下,也能有几单IPO。”上述接近太平洋证券的人士称,去年发行400多只新股,没有一只是太平洋证券承销保荐的。如何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调整自身战略,这考验着管理层的管理能力。

    从IPO审核申报企业排队情况来看,太平洋证券的项目储备也并不乐观。截至6月14日,太平洋证券所承揽的12家IPO申报企业中,在排队的只有1家,处于已预披露更新状态。而终止审查的有3家,辅导备案登记受理的有8家。按照目前监管层受理和审核IPO的速度来看,太平洋证券投行业务想要在IPO上有重大突破,短期内很难实现。

    自营亏损,引发交易所强力问询

    对券商而言,经纪业务及大投行业务更多的是体现其资本中介属性,自营业务则是检验券商作为专业机构的投资能力的指标。近年来,随着各家券商自营规模的扩张,自营业务收入对总营业收入的贡献程度也越来越高。2017年,上市券商自营业务收入整体超越经纪业务,成为券商第一大收入来源。

    中证协数据显示,2017年证券公司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113.28亿元,自营收入首次超过经纪业务。其中,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860.98亿元,高于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含席位租赁)820.92亿元,占比为27.66%。

    但太平洋证券的自营业务明显落伍,2017年,该公司自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仅有5.86%。上市券商中,综合2018年一季报和2017年报净利润数据,西南证券和太平洋证券比较接近,2017年,西南证券自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59亿元,占总营收的34.6%。

    不仅自营业务收入对利润贡献低,其股票投资还出现了大幅亏损。年报数据显示,太平洋证券2017年自营投资亏损9688.76万元,自营股票年末持仓规模仅为14.93亿元。因此,该公司投资能力饱受市场质疑,交易所问询函的11个问题中有5个是关于自营业务的。其中,对于“波动幅度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原因”,太平洋证券的回复是:“由于公司自营投资风格偏向于中小盘成长股,与2017年持续全年的市场主流热点蓝筹白马股偏离较大,所以业绩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但太平洋证券的自营业务明显落伍
    但太平洋证券的自营业务明显落伍

    2015年~2017年,太平洋证券投资业务净利分别为8.41亿元、2034.26万元、3090.51万元,增降幅依次为同比增长106.63%、下降97.58%、上升51.92%,波动幅度较大。一直以来,太平洋证券的自营业务都随着市场的波动剧烈波动,并未能体现出机构投资者的专业能力。

    回看2007年,股指大幅上升,该公司自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55亿元,超过经纪业务。其中,投资收益4.98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5645.46万元,营业利润5.02亿元。到了2008年,该公司自营业绩随着市场的变化“大变脸”,证券投资业务收入亏损7.81亿元。其中,投资收益亏损3.99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亏3.8亿元,营业利润亏损7.95亿元。2009年,证券市场呈现了总体震荡上扬的格局,该公司证券投资业务实现净收入1.56亿元。其中,投资收益亏1.81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3.38亿元,实现营业利润1.45亿元。

    不过,在其他业务全线溃败的同时,太平洋证券资管业务总体运行平稳。2017年,在全市场通道类资管业务规模进一步萎缩的大背景下,该公司资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19.24%;实现营业利润2.34亿元,同比增长37.79%。一位接近太平洋证券的内部人士表示,该公司还有一个亮点是,2013年6月,成立了首家在境外设立的合资证券公司——老-中证券有限公司。

    2017年,老-中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62.64亿基普(折合人民币1268.82万元),同比增长92.05%;净利润57.96亿基普(折合人民币452.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