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ofo回应创始人让位 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戴威

    今年以来,关于ofo被收购的传闻时常传出来,每一次冒出传闻ofo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现在又传出ofo创始人让位传闻。根据最新消息称,ofo回应创始人让位一事,回应称ofo公司实控人还是戴威,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自从摩拜卖身美团后,很多人都以为ofo也快撑不了多久了,各种卖身传闻满天飞。ofo回应创始人戴威让位陈正江,网上的传闻都是假的,而戴威并没有让位,其实ofo内部正常认识变动是真的。一起看看新闻具体情况。

    ofo回应戴威让位
    ofo回应戴威让位

    据媒体报道,ofo背后运营主体公司的法人,已由ofo创始人戴威变为陈正江。ofo回应称,变更是正常的内部人事变动,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戴威,不存在“让位”一说。

    ofo回应法人变更

    戴威曾说,资本让梦想实现的脚步加快了,他享受着这种被加速的感觉。确实,在2016年中国市场退出的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的形势下,以钢铁为原材料的小黄车却一路狂奔,在几年内迅速攻城掠地,尤其是在融资上屡屡刷新纪录的表现,使其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资本的狂欢,并没有使戴威主导下的ofo沿着“单车托拉斯”的梦想一路高歌猛进,而是很快就赶上了资本严冬。2017年7月,ofo宣布完成超过7亿美元的E轮融资。在随后近8个月的时间里,都没有大型融资发生。直到今年3月13日,ofo小黄车宣布完成E2-1轮融资8.66亿美元。此后,再次陷入沉寂。

    从被爆办公场所收缩,到用户投诉押金变成了购买年卡红包,越来越多的证据似乎都指向了ofo资金链难以扭转的亏损困境,被收购的消息也从来没有消失。即便如此,戴威仍拒绝并购,坚持ofo独立发展的道路,力图维持ofo不失体面的尊严。此次ofo的声明,也算保留了戴威倔强的骄傲。

    在大众创业的背景下,社会理应给勇于尝试的年轻人些许宽容,为他们的试错预留空间。然而,坚持在一条已被实践证明走不通的路上走到底,却不可取。我想,戴威或许也能意识到,真正阻碍ofo前进的并不是没有倒向资本巨头,而是盲目的扩张模式与对遵循市场供给平衡规律的漠视。

    资本增殖的过程中,风险投资可将年轻创业者的创意火种瞬间点燃,亦可将火苗引向创业者自身。后一种情况下,风投便成“疯投”。ofo本着“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风投逻辑,以先占据市场份额再考虑盈利的思维惯性,不断增加小黄车的产量,并没有考虑市场对于共享单车的实际需求,导致供给过剩;又在降低成本这一内驱力的推动下,生产了大量“物劣价廉”的小黄车,对质量的短视又让降低成本的目标陷入了恶性循环。失去了对供给与质量的考量,结果就是ofo找到并维修一辆小黄车的成本高于生产成本。这也是ofo“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ofo更多看中的是市场份额,而非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合理科学预测,对现代消费者追求使用体验的心理更是缺少洞察。这种先天不足,直接导致了大量零件残缺的小黄车汇集成城市街头一片片金黄的坟场,也使得ofo打造新的盈利模式和培育利润增长点的动力显得疲软。

    常识是,企业只有将自己的产品与消费者的需求痛点结合,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对供给侧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才有可能产生持续性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而ofo的竞争策略,则是不断提高低质产品的供给增量,且没有对存量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去库存的手段被简化为将小黄车弃置。如此这番,过剩的产能经过一番徒劳的加工后仍为过剩的产能,金融杠杆撬动起来的并非庞大的共享单车商业帝国,而是难以退还的押金和一堆影响市政交通的废弃物,谁都不待见。

    从根本上说,共享经济应当是共建的共享和渐进的共享。共建的过程既是共享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亦是共享理念不断植根于消费者内心的过程;渐进的共享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

    小黄车从不期而至的出现,到不断扩张,再到与市场竞争舞台的渐行渐远,始终没有将共享经济的理念捆绑在小黄车的共享服务上,并将其一并售卖给使用者,最终实现共享经济理念和共享产品的均衡,而是在粗放式经营的模式下,在共享精神欠缺的短板下,不断追求数量优势和规模效益。这也使得共享单车被私人上锁、占为己有等乱象层出不穷,而企业又无力或无意有效应对。

    戴威“让人随时随地有车骑”的初衷是好的,但ofo在市场竞争、资本的角逐中,却让这一美好愿景不断被扭曲。若不转变发展思路,改革经营管理模式,只是做更换法人等“表面文章”,ofo很有可能前景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