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发布NIFD金融指数 加强金融市场和经济活动监测(2)

    针对以上发现,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提出,我国经济结构中客观存在杠杆率上升的潜在动力,要予以根除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信贷驱动增长模式。一方面,在实体经济层面彻底转变发展方式,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另一方面,在金融层面须彻底转变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

    中国金融外部压力缓解

    “中国金融外部压力指数”则有效地衡量了我国金融业面对的外部环境,包括我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状况的相对变化、外汇市场和资本流动等情况。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测算,今年第三季度该指数为1.05,低于二季度的1.14,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外部压力有所缓解,但总体仍处于压力区间。回顾历史数据,外部压力指数的峰值出现在2016年一季度,当前的外部压力指数仅为峰值的52.9%。

    外部压力缓解得益于哪些因素?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提出,人民币贬值压力不断减弱、资本流动和外汇储备状况的逐步反转,对今年以来我国外部金融压力的缓解有很大贡献。与此同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构造了“信用总量”这一概念,对金融部门为包括政府、企业、居民在内的非金融部门提供的债务融资进行了统计。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秘书长范丽君介绍,与M2立足于“负债侧”不同,信用总量立足于“资产侧”来反映宏观金融运行的规模及结构;相比于社会融资总量,信用总量则包含了被概括在“影子银行”范畴内的信用创造。因此,信用总量能更贴切地反映非金融实体经济部门实际获得的信用供给。

    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我国非金融部门信用总量达2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同期,M2和经调整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基础上加上政府债券存量规模再扣除股权融资规模)分别为165.57万亿元和191.63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2%和14.4%。

    “信用总量同比增速低于调整后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主要原因是在金融去杠杆的情况下,券商资管计划和基金子公司专户的非标债权投资同比增速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同比负增长,这两部分的存量规模统计在信用总量中,但并未统计在社会融资存量规模中。”范丽君称。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