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联手美国UPS 卡位国际市场对阵阿里系
作为世界最大快递承运商与包裹递送公司之一的UPS,在业内经常被拿来当顺丰的“老师”。但昨日早上,一纸公告将二者真正联合起来。
根据顺丰的公告披露,他们将与美国快递巨头UPS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双方拟分别对合资企业投资500万美元,各持股50%,助力双方共同开发和提供国际物流产品,帮助两家企业在网络、规模等方面取长补短。
有专家表示,顺丰此举将把与阿里系的快递战延伸到国外。不过,与国际巨头一比,民营快递目前的出海路径尚难称得上“国际化”。
提前抢滩“一带一路”战略
顺丰董办相关负责人本月初曾向南都记者透露,顺丰控股正着手为国内外制造企业、贸易企业、跨境电商及消费者提供更便捷可靠的国际快递与物流解决方案,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将国外优质商品“引进来”。这次成立合资公司,显然符合这一策略。
而汉森供应链总裁、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物流联盟专家黄刚对南都记者表示,此次顺丰与UPS的合作,很大程度上为“一带一路”战略提前抢滩。
他表示,“全球贸易和经济仍不平衡,如果中国能满足这些国家的物流需要,那就上升到贸易顺差和逆差的问题。而且全球制造业的转移也决定了物流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国家跟中国有贸易关系,跨境电商、中小企业走出国门,背后面临的必然也是物流问题。”
但黄刚还认为,顺丰与UPS的合作背后有更深层次原因,是一场顺丰与阿里系快递企业的卡位战。“首先是卡政策的位;其次,菜鸟也在进行国际化布局,阿里系和顺丰的竞争已蔓延到国外,这是卡竞争对手的位;最后是卡行业发展的位,整个全球制造业在转移,顺丰意识到完全靠自己做(国际快递)已来不及。当然,对于快递业来说也是一场内部变革,毕竟上市后要顾及国际化。”
本土快递与UPS们的差距
南都记者留意到,近期加快“出海”节奏的不止顺丰一家。此前,申通、中通先后通过收购美国优昇速递、美国天马迅达等初步布局海外市场。
本月初,圆通宣布以超过10亿港元的现金收购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先达国际物流61.87%的股份。不过,10亿港元买回来的只是国际快递的“代理权”。“同样摸索国际化,圆通的做法还有待观察,”黄刚表示,关键看这家公司能不能跑起来。
登陆资本市场之后,中国民营快递公司纷纷展开筹划“出海”策略,但南都记者留意到,这些民营快递企业在国际业务上仍然弱小,与境外快递巨头还有巨大差距。
单论收入,UPS去年狂揽631.38亿美元,约合4332亿人民币。以2016财年的营收为标准,UPS约等于7.5个顺丰、26个圆通、44个中通、43个申通、58个韵达。
而且在国际业务方面,顺丰去年国际快递收入只有11亿元,尽管在民营快递业非常“突出,但仅占总营收的1.91%;申通2016年海外业务只有344万元营收,也只占营收总额的0.03%;而去年快件量排名第一的圆通,这一数据为744万元,只占营收的0.045%.
此外,在国际快递领域,机队的规模往往能衡量一家快递巨头的运输能力。截至2016年9月,联邦快递机队规模达到643架,规模可以与美国本土大型客运航企和我国南航这样的客运为主的大型航企相媲美。
但我国民营快递中,机队规模最庞大的顺丰,即便曾向南都记者透露未来3年内规模将达到50架,截至2016年底目前也只有36架自有全货机,而圆通仅有5架货机。机队的规模、机型都制约了出海的节奏。
不过,在中国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看来,快递物流企业的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是掌握货源,“交通工具可以租赁,不太难,难的是货源控制。”
他向南都记者表示,长期以来,国际快件的货源被国际巨头及中国邮政、EMS掌控,并不在民营快递手中,依托电商件起家的通达系面临这一问题,顺丰同样也面临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