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国产品牌面膜的崛起 国产品牌面膜发展机遇挑战并存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记者走访市场后发现,这句出自狄更斯《双城记》的经典名句用在国产面膜上尤为合适。近日,2013年被欧莱雅收购的本土面膜“大王”美即面膜回款不足2亿元,同比暴跌六成,把大家的目光重新聚焦在国产面膜上。但记者发现,在美即面膜遭遇销售困境的时候,御泥坊、一叶子和百雀羚等国产品牌面膜的崛起,仍在引领中国面膜市场的增长。

    国产品牌面膜的崛起
    国产品牌面膜的崛起

    记者从信息咨询公司英敏特获得的一份报告发现,截至2015年底,中国面膜零售总额达到98.8亿美元。鉴于较高的渗透率和成熟的使用习惯,面膜的销量增速将会放缓。未来,市场增速将继续保持双位数,尽管销量增长乏力,但产品延伸和高端化将会带动销售额攀升。

    具体到品牌上,国产品牌一直引领面膜市场增长。英敏特在报告中提到,美即面膜在被欧莱雅收购后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但御泥坊、相宜本草、百雀羚和一叶子等国产品牌却称霸线上渠道。国内某美妆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可以看到随着消费水平的升级和“90后”逐步成为美妆消费的主体。

    美妆消费的特点呈现出“快时尚”特质,对美妆新品牌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对美妆品牌更换的频率也在变快,这都有利于国产品牌的发展。行业数据的统计结果也指向明显,女性更愿意在脸上花钱了。在2016年线上面膜市场上,50元以下的低价产品份额不足20%,向前推半年,这一数字还在20%以上。

    而50~100元的中端产品以及100元以上的中高至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超过40%。前述负责人也表示,公司最贵的面膜单片在80元左右,销量还可以。英敏特则在报告中指出,面膜已经融入了中国女性护肤的基础流程,品牌有机会推出具有特定功效或针对具体部位的新产品线。

    而到2019年,中国面膜市场的容量将达到130亿元。在行业扩容背后,微商带来的信任危机也让面膜行业迎来艰苦挑战。曾有行业人士向媒体透露,500万元就可投资一个面膜品牌,面膜的生产成本也很低,单片面膜的成本甚至低到不足1元钱。

    广州一家面膜生产企业产品开发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前三年,只要开发一个面膜品牌、在渠道稍作推广就可以赚钱,广州白云区也集中了涵盖面膜产业链的参与者。而此前央视曝光的流通在朋友圈的“毒面膜”仍让一些消费者心有余悸。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听到一些经销商感慨,现在的面膜已经不如当年好卖了,有些品牌销不动只能靠低价甩货回笼资金,还有的直接就退出了市场。美肌化妆品有限公司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现在面膜已经不如以前好卖,食药监部门也对生产车间的洁净度等105个指标明确标准,对正规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监管部门规范市场的同时,面膜行业的生产投入也在升级。据前述负责人介绍,市面上大部分面膜厂家都是半自动化作业,灌装、封口、叠膜等设备投入在100万元左右,全自动化作业的设备价格较高,单台机器就要100万元以上。

    资深营销企划人黄志东也认为,目前面膜行业已经严重过剩,竞争激烈。2013~2015年微商卖面膜的火热场面吸引了大量商家投身面膜行业。“当时进入门槛比较低,只要有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都(可以)卖面膜,其实市场需求没有那么多,微商卖的面膜很多都还没到消费者手上,移库现象比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