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成效显著 或形成巨大产业

    1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结果。尽管具体结果尚未正式公布,但上证报记者经查询此前披露的初评结果及向业内人士咨询了解到,如果2016年自然科学一等奖不空缺,大概率将花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项目(下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该项目是本年度唯一的初评一等奖项目。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组于2012年3月8日宣布发现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测到其振荡几率。三个星期后,韩国发布了类似的实验结果。

    资料显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由以王贻芳为代表的中科院高能物理学家于2003年提出总体方案,2006年获得立项,2007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12月24日开始远近点取数同时运行。

    目前的物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夸克和轻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各有6种。中微子属于轻子,分为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三种类型。雷蒙德·戴维斯和小柴昌俊因在中微子天文学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何为中微子振荡?一种中微子在飞行中可变成另外一种中微子,使中微子的丢失得到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微子振荡。

    理论上,中微子两两组合,有三种振荡模式,但长期以来物理学界无法通过实验测得第三种中微子振荡,甚至有理论预言其根本不存在(振荡几率为0)。探测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成为国际高能物理界梦寐以求的目标。

    国际上,在2003年左右先后有7个国家提出8个实验方案,最终中国的大亚湾实验、法国的DoubleChooz实验和韩国的RENO实验进入建设实施。

    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中,王贻芳开创性地将实验设计成多个中微子探测器模块,使得实验在建设完工落后的情况下,比韩国更早进入取数阶段,并获得更精确的实验结果。此外,该项目优越的试验环境,吸引美国能源部放弃自己的两个实验方案,并出资3400万美元加入。而且,该实验的合作单位达38个,吸引了全球250位科学家参与。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不仅将中国中微子研究带入国际前沿,还对未来中微子物理学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使得更精确部署未来的中微子研究计划成为可能,从而进行中微子振荡的宇称和电荷对称性破坏的测量,以理解宇宙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现象(即反物质消失之谜)。

    继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后,中科院高能所于2014年底在广东江门的金鸡镇、赤水镇一带开建了第二个大型中微子实验项目——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王贻芳表示,江门中微子实验瞄准的是中微子质量顺序测量,这是测量中微子绝对质量的前提,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成为国际中微子研究中的热点。

    基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巨大成功,一批中国高能物理学家提出建设新一代强子对撞机计划(CEPC(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SPPC(超级质子对撞机)项目)。鉴于超过1000亿的巨大建设成本,王贻芳建议先建设预算约60亿美元的CEPC,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再决定下一步的研究和建设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强子对撞机项目将极大地带动超导磁铁技术发展,保守估计将形成数百亿美元的产业,将带动几百亿美元的核磁共振成像产业及超导电缆输电、超导风力发电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