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3D生物打印血管在体实验成功 蓝光走在前列

    随着蓝光英诺3D生物打印血管在体实验获得成功,困扰了医学界半个世纪的人造血管内皮化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3D生物打印血管
    3D生物打印血管

    2016年12月11日,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美国毒理科学院院士、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康裕建在成都宣布,由其团队承担的3D生物打印促进人造血管内皮化的研发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公开资料显示,蓝光英诺成立于2014年,为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600466.SH)旗下控股子公司,2015年10月曾发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3D生物血管打印机。

    据康裕建介绍,人造血管在人体内使用数年后会出现再堵塞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人造血管内皮化,通过蓝光英诺的3D生物打印技术,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此项成果对干细胞技术临床应用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

    目前,蓝关英诺依托干细胞“生物墨汁”技术,所构建的3D生物打印血管已成功植入恒河猴体内,实验动物术后存活率为100%。

    该动物实验将持续到2017年5月,后续阶段将完成3D生物打印血管移植手术程序的标准化。下一步,公司将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向相关监管机构申请临床试验。

    内皮化首获“解决方案”

    从人造血管诞生以来,便伴随着再堵塞的问题,虽然目前人造血管已被大范围使用,但是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

    究其原因,便在于人造血管内壁的材质问题,其本身难以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生长,无法形成类似于天然血管的组织,所以往往会形成血栓,从而造成人工血管堵塞。

    为此,2016年5月,蓝光英诺曾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签订《3D生物打印血管体内移植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委托合同,正式开始进行3D生物打印血管动物实验。

    本次实验目的包括,动物实验设定的预期成功指标包括3D生物打印血管与实验动物自体血管可替换;3D生物打印血管与实验动物自体血管可融合;3D生物打印血管与实验动物自体血管结构和功能一致。

    “现在世界上用的比较多的方法,用组织工程的办法做成支架,把细胞种在支架里,对支架和细胞进行培养,希望培养出来的细胞长出血管,同时支架降解,用这样的血管来移植到体内,但是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没有成功。”康裕建介绍道。

    蓝光英诺的DEVELOP技术,则有所不同。首先,从猴子大腿下边腹股沟的地方取出5克的脂肪,并从中提取脂肪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扩增。扩增后,再通过其自主研发的生物砖制备仪,将培养过的干细胞注入到细胞砖中,并在其外面包裹一层可降解材料,最终制成“生物砖”。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干细胞来源于动物本体,所以不会产生排异作用。康裕建介绍称,“我们的打印机是这样的,第一层铺水凝胶,然后用生物砖进行打印。这是我们做的干细胞生物砖,外边套上我们现在的人工血管,在37度水凝胶融化自然脱落,我们的血管就拿到了。”

    通过该3D打印技术制备的人工血管,可以有效解决前述人造血管内皮化的问题。“现在做的人工血管,只要你做了人工血管的移植,你这一生都要用药做抗凝剂,因为你的血管会堵塞。我们做的这个,只有前五天用肝素抗凝,后面什么药都不需要用了。”康裕建表示。

    目前上述3D生物打印血管计划,已成功通过动物活体实验,并成功置换了恒河猴体内一段腹主动脉。

    截至2016年12月1日,蓝光英诺已在30只恒河猴进行3D生物打印血管体内植入实验,实验动物术后存活率为100%。

    此外,蓝光英诺对植入血管观察后发现,实验期内,所有实验动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均有序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血管组织,3D生物打印血管再生完成后,其结构和功能均与实验动物自身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一致,实验动物各项生理指标均未发现异常。

    “3D生物打印血管在体实验的成功,解决了困扰临床半个世纪的人工血管内皮化的问题。同时,在体实验打破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不能分化成血管组织所需的多种细胞的认识。”康裕建指出。

    另据了解,3D生物打印血管在体实验,是在具有GLP资质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的,具有阶段性总结报告。同时,动物实验将持续到2017年5月,后续阶段将完成3D生物打印血管移植手术程序的标准化。

    蓝光发展近期表示,公司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向有关监管机构申请临床试验。根据监管部门相关法规要求,还需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I期到III期临床试验,一般所需时间为4至6年。

    此外,在取得临床试验总结报告后,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方可生产和上市销售。

    蓝光发展迎“质变五年”

    由于3D生物打印技术,在全世界范围仍是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其本身对软件、硬件均具备较高的技术创新要求。

    在这点上,蓝光英诺走在国内,甚至是世界的前列。“达者为先”,蓝光英诺技术上的领先,无疑也为公司后期在生物打印领域的技术输出、标准输出,以及管理和模式的输出奠定了技术。

    早在2015年10月时,蓝光英诺便曾发布3D生物血管打印机,公司相应也建立了3D生物打印仪器设备制造团队,未来也将不仅仅局限于打印设备,还将涉足一系列生物打印设备的制造。

    更为重要的一环便在于,技术的“落地”,向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从蓝光发展的身上,无疑可以看到这一转变。

    今年4月,蓝光发展曾公告,公司与国有控股的贵安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大健康3D打印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在贵安新区创建大健康3D打印产业园。

    该建设项目建设方式分为二期,由医学3D打印工程中心和覆盖贵州全省的大健康数据中心组成。

    其中,一期工程由贵安新区开发投资公司负责建设大健康医学3D打印工程中心,建成后由双方共同合作运营;计划一期工程启动后6个月内,启动二期工程,由贵安新区开发投资公司选址,蓝光英诺负责投资并运营,在2-5年内打造覆盖全贵州省的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

    “双方在贵安新区开展大健康3D打印产业园的建设、运营、项目推广等领域的合作,有助于推动公司3D生物打印技术在大健康领域的发展和运用,促进大健康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这是蓝光英诺3D生物打印项目实现商业化转换的重要一步。”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彼时指出。

    随后不久,蓝光发展再次与盈科创新共同发起设立规模为1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核心投资领域便包括3D生物打印领域能够快速市场化应用的领域,如骨科应用、齿科应用等。

    实际上,蓝光发展早早便提出了“人居蓝光+生命蓝光”的双擎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3D生物打印产业化的同时,其原有的地产板块同样值得关注。

    蓝光发展半年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公司新增土地储备6块,除了“大本营”成都以外,还涉及南京、长沙、南昌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