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舞蹈动作瘫痪社会保障卡肖建华有多少资产

上海国资改革再添创新案例 盘活存量壳资源(2)

11月16日,*ST新梅将召开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董事会。6名董事候选人中,4名非独董候选人均为浦东科投背景,包括浦东科投董事长兼总裁朱旭东、浦东科投执行总裁、管理合伙人李勇军等人,而上述4位候选人同时还是上市公司万业企业的董事会成员。

10月12日,还处于暂停上市中的*ST新梅公告称,兴盛集团、开南投资、浦东科投、浦科投资分别拟将其持有的*ST新梅11.19%、7.07%、2.21%和1.58%股份转让给上海新达浦宏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新达浦宏将以22.05%的持股比例成为*ST新梅第一大股东。控制新达浦宏的浦东科投上位实际控制人,由此终结了公司两大股东“内斗”局面,无异于宣告公司冲击恢复上市取得实质性进展。

浦东科投可谓上海国资混改的“标杆”,其注册资本30亿元,系上海国资系统出身,2014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进管理层持股,由一家纯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目前股东为上海宏天元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上实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各持有浦东科投40%、35%和25%的股权。而上述三方股东的实控人分别对应为浦东科投管理层、上海市国资委和浦东新区国资委。

实施完“混改”的浦东科投手段更为灵活多样,其成为*ST新梅实际控制人的收购过程颇有杠杆意味。有知情人士认为,此举不失为创新之举。而这同浦东科投“混改”之后,更趋市场化的运作和灵活的操作手段密不可分。随着浦东科投相关高管即将当选公司新任董事,这笔收购亦将随着浦东科投入主*ST新梅逐渐发挥其效用。另一方面,浦东科投投资、主导乃至“入主”了一家暂停上市公司,其“收编”壳资源的思路亦值得玩味。

因时而变

上海国资旗下的华鑫股份重组方案也颇有看点。此前,该上市公司一直被视为大股东旗下唯一商务地产平台,理应注入集团地产业务,但最新重组方案却是要注入华鑫证券。舍近求远的做法背后,是上海国资因时而变。“房地产调控关头,怎能做地产业务注入?”

据11月8日公布的重组方案,华鑫股份拟通过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等方式将作价逾49亿元的华鑫证券92%股权收入囊中,交易完成后华鑫股份主业将转变为证券,持有华鑫证券100%股权。

随着华鑫股份将原有的房地产业务归还给母公司,集团原本承诺在2017年底之前完成的同业竞争亦无需履行,仪电集团金融板块与房地产、信息化、智慧城市等的建设架构更加明晰。近年来券商在公司实际控制人不变更的情况下“曲线借壳”的案例增多,华鑫证券的上市亦得益于这样的变通,同时,交易中设计的配套融资补充华鑫证券净资本,上市融资渠道的打开无疑为华鑫证券未来业务发展打开有利局面。

而这种“金融优先”的模式之前同样在上海国资“旗舰级”上市公司之一陆家嘴的身上得到印证。陆家嘴近期正在实施推进上市20余年来规模最大且最具看点的并购:以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陆家嘴集团、前滩集团合计持有的陆金发88.2%股权。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可间接获得信托、证券、保险三张金融牌照及参股多项金融产业投资,形成主营“地产+金融”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金融资产是相对业绩稳定的优质资产,特别是牌照资产更具稀缺性和垄断性。另一方面,将金融资产通过注入上市公司实现证券化,可以让金融资产获得资本平台。总体来看,国资国企改革中,金融资产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小鳄资产董事长黄慧向记者表示。

纵观近期上海国资改革案例可见,上海国资正用具体案例践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实透过这些资本运作,要看到上海国资的根本思路是盘活存量壳资源,提高资产证券化率,集聚巨量资金发展硬科技等高端产业,以全力打造全球科创中心。”有深谙上海国资体系的人士表示。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