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家庭医生低签约率凸显基础弱化 须完善保障机制

    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七部门近日发布《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据媒体报道,广州、上海、山东等地早就开展了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但效果都不理想。

    家庭医生显基础弱化
    家庭医生显基础弱化

    网民认为,家庭医生在多地遇冷缘于基础尚不牢固。当前,各地普遍存在医生数量少、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注入政策动力、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让家庭医生真正承担起居民健康“守护人”的职责。

    低签约率凸显基础弱化

    网民认为,在良好的初衷面前,家庭医生备受冷遇,如此尴尬的现实值得反思。“家庭医生遇冷戳中‘全科’匮乏隐忧。”网民“刘建国”称,应该说,如今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于,家庭医生的数量并不充足,社区人口与家庭医生的配置比例存在失衡。

    更为重要的是,从社区居民角度来说,其首要目的是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假如家庭医生不是“全科医生”,对居民各种各样的疾病缺乏全面高水平的诊疗,必然不能调动居民签约家庭医生的积极性。

    网民“乔杉”认为,“贫瘠土壤开不出家庭医生绚丽的花。家庭医生遇冷根子还在医生,当前的关键,是把家庭医生的好处亮出来,要让家庭医生远远比上网自诊强,而且费用不高。也只有这样,家庭医生才会有更多认同。”

    须完善保障机制

    网民“丰收”认为,要想提高签约率或覆盖率,需要一系列“组合拳”来“推销”。第一步需要系统推广。政府、媒体无疑是推广家庭医生服务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社区医疗机构、基层医生应该积极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比如通过举办义诊活动让社区居民了解家庭医生。第二步需要打消居民顾虑,包括服务价格顾虑和服务质量顾虑。第三步需要系统塑造家庭医生服务口碑。

    网民“罗志华”建议把规则做实。比如,既然推行分级诊疗,除了经济上要进行引导外,还应该有更强的约束力,让居民看病必须经过家庭医生。既然明确了家庭医生的责任,并且双方还签订了协议,就要秉持契约精神,做到奖罚分明。既然赋予了家庭医生转诊权等多项特权,就要把这些权力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