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改革协调全球货币金融体系 进一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和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的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会上,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谭小芬教授合作主编的《全球金融治理报告(2015-2016)》正式发布。

    证监会减持新规
    证监会减持新规

    张礼卿就全球金融治理问题以及以G20为主要平台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作用等发表了观点。他表示,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全球金融治理结构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对全球货币和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从制度层面进行必要的重构仍是当今各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他认为,通过规则、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对全球货币事务和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协调,维护全球货币和金融的稳定和公平,进而推动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等各领域健康发展是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维度。“中国应在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伴随着对外金融的进一步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实现,借助G20峰会、IMF改革进程、亚洲货币金融合作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中国正在努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博士分析了负利率能否治理通缩吗。他指出,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历了零利率、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后,已先后有五个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欧元区、日本、瑞士、瑞典、丹麦)开始实施负利率操作。实施负利率政策货币政策的零利率下限限制和流动性陷阱,顺应了潜在经济增长下降、自然利率下行的趋势,进一步的经济刺激。但是,目前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通货紧缩是长期的结构性问题而非临时的流动性问题,单纯依靠负利率政策,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负利率政策有五个传导渠道,包括信用渠道、资产价格渠道、资产组合渠道、通胀渠道、汇率渠道。从这五个渠道看,实施负利率政策进行刺激,可能难以传导到实体经济。比如信用渠道方面,鼓励借贷有可能会导致流动性陷阱。资产价格渠道方面,财富效应可能会导致资产泡沫的扩大,并且低收入人群对负利率并不敏感,实施负利率实质是对这些人群资产的剥夺,将加剧贫富分化。资产组合渠道方面,风险资产配置将导致鼓励冒险。通胀渠道方面,制造通胀有可能加剧产能过剩。汇率渠道方面,利用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则有可能导致货币战争。

    因此,要重视负利率政策的负溢出效应。管涛表示,负利率政策可能会加剧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金融脱媒将导致影子银行体系大发展。负利率政策也将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导致扩张政府边界,使得货币政策准财政化。并且负利率政策实施后,存在更高的退出成本。

    管涛建议,在危机应对中需防止货币政策的过度使用,负利率政策对于通货紧缩治理可能并非对症下药。而结构调整比经济刺激更重要,同时各国央行还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