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曲折发展 新常态下陷入困境亟待转型(2)
前述《夹缝中生存的民间金融应走向康庄大道》一文称,游走于“边缘地带”的民间金融往往不得不采取“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甚至是以种种“地下活动”的方式寻求生存空间。而脱离了监管视线的民间金融又往往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其负面因素又极易被放大从而引发风险外溢,形成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不稳定因素。故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民间金融总是处于萌发、扩张、风险暴露、取缔整顿这样一个轮回的圈子。
转型中的民间金融
横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域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历史、社会等多重因素的不同,各地探索的民间金融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业内盛传民间金融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江浙为代表的地下钱庄模式,二是以青岛为代表的中介模式,三是以河南郑州为代表的担保模式。
对于河南来说,民间金融的特色是担保投资类中介机构数量多,其它中介机构发展相对缓慢。河南投资担保行业尽管起步较早,但真正开始进入快速扩张阶段的起始期是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得益于政府量化宽松的政策,以及更加旺盛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这个行业也被打上了“暴利”的标签,于是各路资金、人员纷纷涌入。
业内资深人士称,最初从无到有,再到遍地开花,盲目跟从的结果必然是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较低的准入门槛造成鱼龙混杂、无序竞争,使得行业本身累积的经营过程中虚假出资、担保业务不规范、担保风险准备金提取不足等问题不断暴露。
于是,2011到2012年间,多家担保公司资金链相继断裂,发生挤兑现象,推倒了郑州担保业的“多米诺骨牌”。这次被业内称为,行业问题丛生所导致的自我整顿。不过,针对河南省担保行业混乱的局面,曾经的主管部门省工信厅中小企业服务局的“不专业”——在一段时间内一刀切全省暂停担保机构的设立、备案工作,寄希望于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等举措来规范整顿,也饱受业内诟病。
朱大勇称,除了集资诈骗外,投资担保行业出现问题,更多的是因为不够专业,才导致钱放出去收不回来。他建议,民间金融寻求发展的路径,就要定位于传统金融市场的补充者,服务小微企业与个人,不与大银行抢市场。而且为避免风险高度集中,从业者更要在专业、透明上下功夫。
王维维建议,法律层面通过健全法律法规让一切有益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民间金融活动形式合法化、合规化。监管层面要尽快建立健全针对民间金融的监测体系与监管制度,最大限度地让其“阳光化”发展,以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对市场经济建设的经济作用。对于投资担保行业中出现的高利贷和非法集资问题,一定要疏堵并举,打防结合,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健全的民间金融监管体系,保证民间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
不过,自从2014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民间金融又一次陷入困境。只是这一次跟前一次的问题,经济的下滑让企业备感“生意难做”。而这次的危机使得金融生态链上的上下游都遭受信任破坏的拷问。
业内人士称,“信任的破坏是金融生态链陷入危机的催化剂”,银行骗贷收贷、投资担保公司胡整乱做、借款企业经营不善无法还钱、出资客户出于恐慌盲目抽贷,种种行为破坏了信任关系,最后导致无论哪一方都是受害者。“信任关系的恢复需要很多年才能建立,没有信任,就没有完整的金融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