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收购国米三个背景 “烧钱”成经营特征
苏宁收购国米的消息已流出多日,几经反复之后,现在终于被证实。6月6日下午,“苏宁并购国际米兰媒体通报会”在南京召开,媒体报道显示,国际米兰70%的股权被苏宁收入囊中。这个比例大大高于万达收购马竞20%的股权。
商业大佬投资足球俱乐部,虽然是当下很流行的玩法,但看好的人恐怕不多,不解的人则不在少数。实际上,在商言商,商人的投资决策,无论看起来怎样难以理解,从根本上讲都不会超出商业的逻辑。分析苏宁收购国米一事至少有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同时也是由苏宁收购国米三个极具标志性的事件所推动。
恒大2015年再夺亚冠冠军,这是第一个背景。在中国足球多年以来“积贫积弱”的格局下,恒大三年两次(2013年和2015年)夺得亚冠似乎点燃了中国足球的希望,恒大集团以及恒大模式也因此备受关注。应该说,足球的广告传播效应、商业效应在恒大案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显现,恒大近几年推出的恒大冰泉、恒大粮油、恒大金融等恒大系产品,无论成功与否,均受惠于恒大品牌的借势提升。
至于苏宁,2015年底苏宁入主原江苏舜天,仅仅半年之后的今天又收购国际米兰,应该说也有着类似的原因。
2015年3月《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公布,可以视为苏宁收购国米的第二个背景。该方案由于其战略高度,被称为中国足球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而该方案的第十条“完善投入机制”规定,要加强足球产业开发、加大足球市场开发力度、建立足球赛事电视转播权市场竞争机制,这些内容明确了足球的产业属性,自然也昭示了即将到来的商业机遇。
当下中国企业盛行海外并购,这是第三个背景。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19%。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宽松资金面、人民币汇率持续承压,以及对外投资审批环节的简政放权。鉴于国内实体经济不振,资产荒局面难以破解,投资便宜的海外资产就成了很多企业的选择,这对大企业集团而言,存在着投资和资产配置的双重属性。对此,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在年初就曾表示,在今年这样一个低成本的窗口期,苏宁将完成一轮高投资、高就业和高发展的市场逆袭。
不过,尽管上述三种背景可以衬托苏宁收购国米的合理性,但足球“烧钱”的本质很难改变。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足球俱乐部多是负债运营,能实现盈利的仅是少数。实际上,作为苏宁入主国米的条件,除了支付2.7亿欧元的收购款,苏宁还需要承担国米4.17亿欧元的巨额债务。在看到足球产业的光环和商业潜力的同时,苏宁也不能忽视恒大淘宝已经成为新三板市场的“亏损王”,而翻身似乎遥遥无期。当然,在商业资本化时代,“烧钱”已经成为经营的一个特征,而且足球产业的机遇是客观存在的,从这个角度看,苏宁收购国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客观上的合理性能否带来一门好生意,还取决于苏宁未来的具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