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四大产能过剩行业负债5.4万亿 去产能号角已吹响

    去产能过程中,职工就业和债务处理的被视为两大棘手问题。其中对于债务处理,是更倾向于财政救助,还是依靠市场化去杠杆,至今仍未定夺,因而去产能所带来的债务问题将成为16年潜在的风险点。目前,四大产能过剩行业(煤炭、钢铁、有色和水泥)的存量有息负债达5、4万亿,其中银行贷款2、8万亿,债券1、6万亿,信托等非标约1万亿。这些债务将在企业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呢?

    四大产能过剩行业负债
    四大产能过剩行业负债

    98年经验:国企去产能带来问题债务达2万亿。由于85年后采取的“拨改贷”政策,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的融资来源集中于银行信贷。不良贷款由1997年末的1、69万亿大幅上升至2000年末的3、68万亿,这意味着其中2万亿的增幅即是去产能所带来的债务。然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仅仅是债务处理的第一步。在去产能逐渐完成时,1999年在政府主导下开启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理。

    一、98年我国去产能时,债务又是如何处理的?

    1、高负债与产能过剩同样棘手

    国企债务余额约8万亿,资产负债率或超70%。98年的国企改革,除了需要解决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外,与资产规模、经营效应不匹配的高负债成为另一重要的棘手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97年末国有企业总负债规模约达8万亿,资产负债率为65%,但这一水平仍低于真实的债务水平。若考虑国有企业资产结构中的非经营性资产(如企业建立的住房、学校、医院和后勤设施等)和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国有企业的负债率或超过70%。

    债务结构不稳定,短期负债明显高于长期负债。国企债务的棘手,一方面来自于总规模的庞大,另一方面亦来自于债务期限结构的不合理,短期债务规模占比过高进一步加重企业的再融资压力。8万亿的负债总规模中,流动负债达5、6万亿,流动负债占比超过70%,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放贷频率的不断加快和国家财政负担的持续上升。

    资金效率大幅低于银行贷款利率,盈利难以覆盖期间利息支出。暂且不考虑再融资的问题,就连国企期间的利息支付,都显得愈发困难,这或主要缘于资金使用效率与资金成本的持续倒挂。96年后,国有企业的资产贡献率由8、01%大幅下降至6、54%,而当时的银行贷款利率仍高达10%以上。

    2、去产能带来问题债务达2万亿

    去产能开启,不良贷款率快速抬升。1994至1997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虽呈现上升态势,但幅度有限,每年约2%。1998年去产能开始后,不良贷款率上升幅度明显加大,并且不良贷款率绝对水平达到55%的历史高位。这一方面缘于企业破产时负债率过高,不少企业负债高于资产,又有不少企业甚至是无资本;另一方面,兼并方承接债务时享受停息、免息等政策红利,导致债权清偿率过低。

    根据不良贷款余额的增幅估算,去产能带来的问题债务达2万亿。由于85年后采取的“拨改贷”政策,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的融资来源集中于银行信贷。同时去产能初期,政府并未直接介入债务的处理,而是选择让破产和兼并的企业实施债务违约,去产能过程中带来的债务问题直接反映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根据剔除了政策性剥离因素后不良贷款数据,不良贷款由1997年末的1、69万亿大幅上升至2000年末的3、68万亿,这意味着其中2万亿的增幅即是去产能所带来的债务。

    3、不良贷款增加仅是债务处理的开始

    然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仅仅是债务处理的第一步。对于破产和兼并的企业,其债务名义上是违约化处理,而实际负担则由国有企业转向了商业银行。若不进行剥离,2000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高达3、69万亿,这相当于当年GDP的40%。为了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和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在去产能逐渐完成时,1999年在政府主导下开启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理。

    4、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承担部分债务

    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注资商业银行。财政部首先于1998年8月18日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期限30年,票息利率为7、2%,仅面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定向发行,不向社会销售,所筹资金专项用于拨补上述银行资本金,从而增强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能力。

    然而实际处理不良贷款有限,主因高达1200亿元的未核销呆账。在此次特别国债发行时,四大银行账面资产中还存有1200亿元的未核销贷款呆账,因而特别国债中一部分将用于呆账的处理。剩余用于处理不良贷款的额度仅1500亿元,占总需处理债务2万亿的约10%,这意味着还需要其他形式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理。

    5、AMC横空出世,剥离大量债务

    AMC横空出世,成为债务处理主力军。1999年,财政部分别出资100亿成立长城、信达、华融和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当年即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约1、4亿元左右,占总需处理债务2万亿的约60%。

    定向债券替换不良资产,商业银行负担大幅减轻。通俗而言,AMC剥离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即是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出售给AMC。商业银行卖出不良资产,而AMC支付相应对价,其中定向债券是当时采取的主要支付形式。因而此次剥离后,商业银行将近1、4万亿的不良贷款转换8200亿元固息债券和5700亿元现金(来自央行再贷款)。

    以建设银行和信达公司的不良资产转移为例,原建设银行向信达公司出售了账面价值为2500亿元的不良资产。作为处置不良资产的对价,信达公司支付给原建设银行30亿元现金,并向建行发行了总面值为2470亿元的信达资产债券。与此同时,中行持有的1600亿元东方债券,工行持有的3130亿元华融债券。

    定向债券长达10年,并后续延期10年,进一步解决AMC持有债务压力。定向债券有效缓解了债务压力,增强了AMC持有不良贷款的动力:一是利率低,票息仅为2、25%;二是期限长,均采取10年期。不仅如此,此类债券均在到期后延期10年,进一步减轻债务压力。

    6、商业银行债转股,有效消化债务

    商业银行债转股,问题债务权益化。在成立AMC的同时,国务院考虑对部分资质较好的资产进行权益投资,通过债转股的形式减轻兼并企业的债务压力。1999年债转股企业的范围、条件和操作程序等做了严格限定。最终确认580户企业实施债转股,债转股总额达4050亿元,占总需处理债务2万亿的约30%。

    有效消化债务,为企业盈利创造空间。与前两项措施不同,债转股的实施一箭双雕,同时有效解决幸存企业的高负债和负净利的两大问题。

    其一,负债率大幅下降,根据国家经贸委研究组的统计,债转股企业自2000年4月份开始停息后,当年即减少利息支出195亿元,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由债转股前的73%降到50%以下。

    其二,企业盈利快速回升,80%的企业当年即实现扭亏为盈。以纺织行业为例,71户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净利润由1998年的-20亿元大幅上升至2000年的4409万元,盈利能力明显改善。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