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移动端新闻的阅读四问:生产、阅读、盈利、趋势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5亿户,每天打开新闻客户端的用户达到84.5%。他们在用什么产品读新闻?这些新闻产品盈利吗?传播量大的新闻是如何生产的?大数据时代,新闻写作和传播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谁在读

    近七成用户更多使用移动终端阅读新闻资讯;47%的被调查人群,将社交平台作为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但也有超过1/3的用户不喜欢把现有的社交平台作为新闻阅读的入口。

    移动端新闻的阅读四问
    移动端新闻的阅读四问

    “一般在什么平台上看新闻?”

    “微信订阅号、微信群、微博,如果确实对某人或事感兴趣,再进一步搜索一下。”《国际金融报》记者调查部分企业白领,得到类似回复。当前,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成为内容传播的主要入口——特别是在移动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数据显示,近半数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每天超过3小时,近七成用户更多使用移动终端阅读新闻资讯。随着社交化网络的普及,用户对精准化、个性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

    运用了大数据抓取和挖掘技术,并经过智能机器人的分析,微信、微博端新闻呈现出“精确”“轻量”和“病毒式传播”。

    脸书、谷歌、苹果、推特等科技公司,都在自己的产品端提供了社交化的媒体入口。在中国市场,微信在手机端的高使用频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微信群、朋友圈已成为公众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途径,读者主动订阅自己喜爱的作者、话题,主动地分享自己喜爱的内容,在自己的社交范围内共同讨论,而被动地被灌输新闻似乎不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腾讯研究院发布的新媒体报告显示,47%的被调查人群,将社交平台作为自己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仍有超过1/3的用户不喜欢把现有的社交平台作为新闻阅读的入口。这些人是谁?

    《国际金融报》记者调查多位企业所有者发现,受过高等教育(尤其硕士学历以上)、白手起家创办成功企业、大型基金的所有者,不习惯追随社交热点,更喜欢独立自主地选取自己信任的渠道来源。另外,官员、处于行业领袖地位的企业家较少关注大众媒体,而以人脉圈内部讨论为主要信息来源。不过,《国际金融报》记者调查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多位高层官员,仍然以科技公司的客户端为主要来源,如腾讯、凤凰等。

    谁生产

    重大事件肯定是社群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用户是内容的生产者,也可以是内容的传播者。对于社交类新闻媒体内容的管理,关键是垂直、细分

    内容从哪来?

    UGC与PGC是目前主流的两种方式。

    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即用户成为了内容的生产者,用户自己生产、自己传播,提供服务的平台只负责管理、审核内容是否健康。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即传统的、由专业人士生产内容,用户可以使用、传播,但无法作为内容生产者。

    UGC+PGC,也是一种生产模式,即专业人士、用户在专业媒体平台上生产内容,而这正成为传统模式与新科技融合的重点。对于传统的内容生产者,专业内容仍然是其主要优势。阿基米德FM是上海SMG旗下东方广播中心内部孵化的新项目,其副总经理沈凤丽透露,目前阿基米德FM仍然以专业人士生产内容为主,但未来UGC应该是大方向。

    《国际金融报》记者把排名前列的十几个客户端都下载、使用后发现,不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兴科技公司的客户端,众多热门栏目、作者,都不是来自公司内部,而是来自外部的撰稿或信息整合。例如针对SDR的专题,由于需要深度分析,转载量高的文章许多都来自金融机构从业者,客户端将这些热传的文章整合起来,形成了系列专题。

    哪些内容更容易传播吗?

    重大事件肯定是社群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6月股市下跌以来,腾讯公司报告显示,与股市相关的群信息的数量,与股市涨跌几乎同步。

    社交类新闻平台的权威性有保证吗?

    有投资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新闻报道的是已经过去的历史,但我在群里可以参与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这才是决定我投资的关键信息。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参与、改变这个事件,而不是被动地被告知一个结果。”

    事实上,华尔街日报等传统主流的内容生产者,也大量引用来自社交媒体的内容。例如巴黎暴恐事件,许多细节都随着巴黎当地人发送在社交平台上直播视频、直播文字获知的。

    内容纷繁复杂,如何管理呢?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垂直、细分!垂直、细分!垂直、细分!”新榜创始人徐达内,2007年从东方早报副总编位置辞职,他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用户人群在细分,需求在细分,你提供的服务当然要细分。”

    细分的重要依据是地理位置、行业的细分。《国际金融报》记者调查多位企业职业经理人,主要关注哪些信息,“我们当地的”是许多人回答问题时的高频词。创业板上市的某电池企业技术高管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我订阅的内容分两种,一种是针对我们深圳当地的,一种是针对行业的,这些跟我关系最密切。”

    “对于内容来源要开放,让所有人都能参与,不论内部员工还是外部来源,对于内容梳理要细分,将问题讲深讲透。同时,让用户能自己选择、形成自己的社区。”易观智库分析师表示。

    咋盈利

    新闻产品在移动端盈利,首要条件是搭建一个阅读平台,比如微博、微信。至于盈利模式,业界尚无明确方向,有人坚持只卖新闻,有公司探索卖内容兼卖产品

    目前,阅读量、点击量、打开频率是衡量移动端新闻产品用户流量的主要指标,网络爆文(阅读量大、传播范围广的新闻产品)能否盈利呢?是取决于新闻产品的“入口”还是“平台”?

    “入口”是互联网行业特有的名词。于腾讯,QQ是入口级产品;于百度,网页搜索是入口级产品。于阿里巴巴,淘宝是入口级产品。于360,安全卫士是入口级产品。根据记者的调查,用户从“入口”进入后,能否把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上消费,将是重要盈利环节,如果付费环节不能在自己平台完成,盈利则难以实现。

    对于移动端新闻产品的平台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报告称,“未来,媒体传播会在几个大平台上,其他的媒体可能更多的是需要在这些地方去找自己的合作机会。”毫无疑问,当下,微博、微信作为目前移动端的超级入口,正成为移动端的主要平台,多种生活服务的消费、信息订阅分享。

    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平台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至于怎么在平台上实现新闻产品盈利,业界仍无明确方向。

    眼下,在中国,科技公司与媒体在新闻阅读领域的竞争,或将正式进入正面竞争阶段。阿里巴巴公司收购或入股数家媒体,被认为是互联网科技公司进军媒体业的又一重磅,腾讯公司进一步将移动新闻端作为平台入口,“界面”则直接在新闻客户端上卖产品。滴滴的投资人朱啸虎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只卖内容不行,还得卖产品。”飞马旅创始人袁岳说,“只做内容难以形成持续盈利模式,必须有新模式让内容能导向消费。”

    何趋势

    目前,感知最深的是,机器人参与新闻内容的生产。在物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必将参与到新闻产业的每一个环节

    对于移动端新闻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业界共识是,人工智能将成媒体发展的重要技术推动手段。

    今年7月,美联社用机器批量生产财经新闻。为美联社提供自动撰写服务的AutomatedInsights副总裁表示,他们现在可以为金融、健康、房地产业撰写文章,机器写稿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快速,因此能够制造出更加高效的文章。

    据美联社副总裁兼LouFerrera介绍,2012年奥运会之后,美联社已经开始和其他公司合作机器人写作,这些报告是由机器直接生成和传输,不需人的介入,能快速到达读者手上。

    机器人不仅能写作,还能判断新闻热点。热巢公司创始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公司正利用机器人,预测未来的舆论热点,可以帮助媒体人选择大众感兴趣的选题。

    “物联网、云媒体、大数据给媒体未来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在未来,以机器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整合可能还会越来越多,可能不仅仅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今日头条。”

    名词解释

    新媒体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这个定义更像是一句口号。

    锡拉丘兹大学客座教授凡·克劳思贝(VinCrosbie)是这样解释新媒体的:融合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是人类的第三种媒体形态。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