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核电建设能力全球领先 30年未间断
近期,核电成为继高铁之后我国产业“走出去”的又一台重头戏,国内外广泛关注。
作为投资巨大、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高科技产业,核电“走出去”对促进我国核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带动国内高端产业发展,以及打造中国品牌、提升国家形象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鉴于核电的高度敏感性和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核电“走出去”还面临诸多挑战,很难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中国核电“走出去”条件具备了吗?今后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新春前夕,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独家专访了中核集团、中广核、国家核电、中国核建等四大企业的负责人。
自主研发出三代核电
我国两大自主品牌技术上很先进,安全上有优势,经济上有竞争力。
“核电‘走出去’,是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经过30多年的建设、运营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现在完全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可以与核电强国在国际市场上同台竞技了。”说到中国核电“走出去”,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底气十足。
“核电‘走出去’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技术‘走出去’、工程承包‘走出去’、设备和材料供应链‘走出去’、技术服务‘走出去’等。”国家核电总经理顾军认为,“但最具含金量的,是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技术输出,带动工程、设备、材料、技术服务以及技术标准‘走出去’。”
据介绍,对于新建核电项目,目前国际公认的技术是三代核电。在这方面,我国已有两大自主品牌——华龙一号和CAP1400。这两大技术均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完全满足三代核电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技术上很先进,安全上有优势,经济上有竞争力。
中广核董事长贺禹说,华龙一号由中核集团与中广核联合研发,其总体技术方案在2014年8月通过了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的评审,同年底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审。
“华龙一号共获得743件专利和104项软件著作权,自主知识产权覆盖设计技术、专用设计软件、燃料技术、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完全实现了独立自主。”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说,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心脏”,华龙一号的反应堆堆芯从157扩容到177,可使发电功率提高5%—10%,在提高经济性的同时,降低了堆芯内的功率密度,堆芯熔化概率和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概率等多个安全指标超越了现有三代核电技术的要求。
“围绕华龙一号的设计研发,我们先后开展了54项科研课题,与64家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展了117项合作。”据孙勤介绍,华龙一号首次明确提出了“能动+非能动”的安全设计理念,进行了先进压水堆设计系统性创新;利用确定论和概率论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平衡了安全性、先进性、成熟性和经济性。
另外一个三代核电自主品牌CAP1400,是国家核电在引进消化吸收AP1000技术基础上自主研发的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机型。“CAP1400研发被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采用了国内外最新的核电标准,可满足最严环境排放要求。”顾军说,“日本福岛事故后,我们又对CAP1400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系统优化,不仅全面满足三代核电技术要求,而且关键安全指标较三代核电安全标准提升了一个量级,实现了当前最高安全标准。”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国家核电建成了世界先进的试验台架,分17项试验任务、887个工况,对CAP1400的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和关键设备设计进行了试验验证,充分证明了其科学性与先进性。2014年9月,CAP1400示范工程核安全分析报告通过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的审评,结果满足国际国内最新安全标准。“这次评审历时17个月,直接参与评审的专家学者超过260人,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在我国核电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基于非能动压水堆在系统简化、模块化建造、运行性能先进等方面的特点,CAP1400在经济性方面也有明显优势。”顾军说,以示范工程测算,CAP1400的含税电价低于0.4元/千瓦时,比标杆电价还低。标准化和批量化之后,CAP1400的市场竞争力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