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总局局长与马云会见 握手言和共商打假
阿里与工商总局的博弈峰回路转,双方关系“破镜重圆”。1月30日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工商总局会见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双方达成共识,将一同探索管理模式,促进网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随后,1月30日晚间,国家工商总局发言人正式表态:1月28日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白皮书”,实质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马云表示,阿里公司将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技术等投入,加强原有专业打假团队,加强日常线上巡查和抽检,与执法部门共同联手,切实有效解决现实问题。
国家工商总局发言人表示,“2014年7月16日,工商总局网监司在在浙江省召开阿里巴巴集团行政指导座谈会……会后根据座谈情况,网监司形成《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并于2015年1月28日发布。其实质是座谈会的会议记录,并不是白皮书。该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同时,他补充表示,“2009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了《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全面推进行政指导工作的意见》,2014年,全国工商系统共实施了1万余次行政指导。”
一场打假报告引起的风波正在平息
1月30日晚间,国家工商总局网站发布的消息显示,局长张茅已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会面,双方基于“产业健康发展、消费者放心满意”的共同意愿,就联合行动达成共识,表示未来将创新网络监管、遵循市场规则、利用大数据技术,并共同打击线上与线下根源的假货现象。
这则消息意味着国家工商总局已经与阿里巴巴握手言和,双方正式进入实质性打假阶段。这也是双方自1月23日就“假货”与“打假”的问题发生争论以来,最为积极的信号,被外界看作是监管部门与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之间开始进入有效对话并开展务实行动的第一步。
该公告表示,张茅肯定了电商对于经济、就业的重要作用,以及阿里巴巴在维权、净化电商环境、加强企业自律方面的努力,同时也表示需要“创新的网络监管机制、新的管理思想和手段”。而马云则承认,网购市场属于新兴市场,也需完善,将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推动和支持执法部门的线下行动,从线上市场到线下根源共同联手,切实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
对下一步行动,双方表示“共同探索网络市场管理模式,构建社会共治新格局”,监管部门遵循市场规则、公平履行职责、依托大数据提升监管水平,阿里巴巴则强化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网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这一公告表明,工商总局对于阿里巴巴的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此前,由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出的《白皮书》曾严厉地指责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存在包括售假在内的五大问题,而新的公告则表明,双方找到了更多的共识,尤其是公告中特别点名要采取“利用大数据”、“创新网络监管机制”、“线上线下联合打假”等行动,意味着双方搁置了对对方的指责,开始真正直面问题所在。
有业内人士认为,工商总局与阿里巴巴的争议暂告一段落,有助于真正解决困扰全社会的假货问题。预计双方稍后将陆续推出更为详细的操作方案。
“白皮书”引发系列争议
“白皮书”是工商总局网监司与淘宝网就抽检问题引发的系列争议的一部分。1月23日,网监司公布了一份《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随后的1月27日,淘宝网一名工作人员发文质疑网监司操作有问题。次日上午,网监司“鉴于目前监管情势,为廓清种种认知,”遂发布了《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当天下午,淘宝回应正式投诉网监司司长“情绪执法”。而这份“白皮书”也于当天傍晚在国家工商总局官方网站悄然撤下,并在次日中午删除。
一般来说,白皮书是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以白色封面装帧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别称。但国家工商总局开了向企业发布一份白皮书的先河。此举引发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并成为该事件失控的关键。
“白皮书”发布次日,国际媒体关注到这一现象后将其视作中国政府意见。解读为“即便是新兴科技企业,也面临政府的干涉。”以及质疑阿里巴巴在IPO之前隐瞒了自己遭遇政府调查的信息。不少机构投资者开始怀疑中国企业是否处于“非市场化竞争环境”。
此举使得阿里巴巴连同中国概念股集体下跌,接连两天时间里,中概股蒸发600亿美元,其中阿里巴巴跌去330亿美元市值。
尽管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在面对投资者询问时强调,(白皮书)内容只是一次日常性的和监管机构的会谈,未曾要求机构延迟披露报告。但外界投资者既有认识难以廓清,1月30日,四家律师事务所宣布代表阿里巴巴股东权益就阿里可能对投资者提供不实商业信息等问题展开调查。
国家工商总局发言人此番回应意味着阿里巴巴并未向投资者隐瞒信息,因此,美四家律所提起的诉讼将失去证据支撑。